25日下午,南方報業集團內一場圍繞“創新驅動”進行的智慧盛宴精彩上演: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等在內的14所廣東高等院校校長,以及多名研究院院長、省內的高新企業代表坐而論創新之道。
從23年前一個無產品、無技術、無品牌的“三無”企業,到去年取得200億產值的國際化新能源集團,廣東明陽集團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典型樣本,帶著創新經驗走進了這場由南方報業集團、省教育廳、省科技廳主辦的“創新驅動南粵爭先”廣東政產學研創新發展研討會。
明陽集團的創新之路,實際上也是中山構建地方創新體系過程中,作為主體創建者的企業的突圍路徑。對于相對缺乏高校資源的中山來說,企業在微觀層面的個性化努力不僅具有經濟層面的意義,更在構建地方創新體系的切入口和落腳點層面提供了操作經驗。
高校資源
來自創新短板的挑戰
構建地方創新體系,高等教育的支持至關重要。
在25日舉行的“創新驅動南粵爭先”研討會上,14所高校通過對遠近期與政府、企業的合作規劃,充分展示了高校在地方創新體系構建過程中的能量。而本土的高校資源的相對匱乏,恰好是中山的一個短板。
但另一方面,即使同為高等教育資源較為缺乏的珠三角城市——東莞、佛山,在借力外部高校科研力量、構建地方創新體系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則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思路。在東莞,2012年該市即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共同創建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重點選擇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與器械、高端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方面開展協同創新工作。隨后,北大東莞光電研究院、華南設計創新院、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清華東莞創新中心、東莞同濟大學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相繼落戶東莞。
佛山同樣走出了一條突圍之路。如該市于2013年聯合廣東工業大學成立的佛山市南海區廣東工業大學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不到兩年時間已結出累累碩果。該研究院院長楊海東介紹,“目前我們申請的發明專利有200項,服務的企業有300個,同時我們已經引進了30多個團隊,注冊團隊有27個,原有2萬平方米的場地已經基本駐滿,現在我們還在跟南海談,希望下期可以多一些支持。”
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中山擁有專業鎮經濟發達、產業配套完善、科研成果轉化空間大等巨大優勢;但也同時存在高校科研院所不多、科研基礎條件薄弱、創新型人才匱乏等劣勢。而借力外部高等院校資源,協同成立研究院,在科技人才引進、科研成果孵化、專利技術轉化等方面提供專業、高端、全面的智力支持,無疑是當下中山可以借鑒的一條路徑。
配套升級
來自政府改革的能量
如何鏈接高校,構建地方研究院,需要地方政府發揮更大功效。
華南科技大學校長王迎軍在研討會上介紹,近幾年華工主要有三大成果轉化基地,包括廣州市、東莞市、珠海市,這三個大的研究院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這三個城市都投入了上億資金,來推動政產學研合作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基于中山建設新型專業鎮的戰略規劃,研究院如何更好的發揮其功效,佛山給出了有益的探索。“研究院的建設一定要跟產業充分結合,整個南海有10多個專業鎮,一個鎮就是一個產業,圍繞這些產業,我們告訴這些企業,機器人可以帶給他們什么好處、怎么使用、投入產出怎么樣。”楊海東說,“在此基礎上,我們把企業請進研究院,參觀我們的研究成果,啟動市場調研,了解企業需求,再一個一個完成對接,目前我們已經跟一些專業鎮的陶瓷、家電、五金等企業開始合作,計劃成立合資公司。”
而新型研發機構,同樣是中山的一個短板。目前,中山全市登記備案的“新型研發機構”(尚未通過省科技廳認定)有8家,包括市政府與高校(科技廳)共建5家、企業自建2家、高校團隊創新1家。然而,在不久前省科技廳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中,中山并無單位入榜。有研究指出,中山市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僅有雛形,遠未形成規模,還需要加大投入與扶持。
不久前,中山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力爭到2020年,全市各類新型研發機構達到50家,覆蓋全市新興產業和新型專業鎮的主導產業的目標,并對全市新型研發中心的發展思路、重點工作任務及政策保障措施進行強調。下一步,如何結合本地實際,在政策層面對新型研發機構的誕生及發展作出積極引導,中山仍需要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