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創新
來自企業的引才動力
盡管,來自政府的改革與扶持成為地方創新體系基礎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但市場規律下的產業升級,始終以企業為主體。就突圍路徑而言,廣東明陽集團給中山的企業及產業提供了一個可借鑒和復制的范本。
23年前,明陽集團還是一個無產品、無技術、無品牌的“三無”企業。“經過23年的創新發展,到2014年我們的產值超過200個億,資產總額將近200個億。”在明陽風電黨委書記王金發的分享中,“創新”伴隨著改集團23年的發展,“我們進行了三次產業轉型和升級,現在是國際上比較知名的新能源裝備產業集團,涵蓋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其中風電產業在國內排名第三,國際排名第六。我們的計劃是,通過三年的努力達到500個億的銷售收入。”
加大人才引育并非一個新鮮的話題。關鍵是,靠什么吸引?靠什么留才?王金發將其歸結為三個要點,即技術入股、內部創業、成果獎勵。
2008年,明陽從西安交大引進了4個人的博士團隊,當時公司拿出2000萬成立一個新公司,進行核心技術公關突破,技術團隊占30%的股份。2014年,該公司被明陽在美國的上市公司收購回來,以10個億的交易額收購回來,那么創新創業團隊就實現了3個億的收入和收益。
根據明陽內部的創業渠道,公司的技術人員可以通過產業發展的情況,提出在哪里進行技術攻關,公司在內部進行攻關前期的孵化,成功后可以以這個項目獨立再成立一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公司,核心技術團隊在這個公司他可以負責經營,而且還占有股份。王金發透露,目前集團內的太陽能公司和芯片公司,都類屬于這樣的情況。
在成果獎勵方面,該集團每年拿出超過100萬的金額用以獎勵優質科研項目。“我們歡迎學校的老師到我們公司來進行創新創業,老師帶項目來了,在新的項目公司當中最高可以占到30%的股份,現在在文件中可能有一些壁壘或者有不太適應的地方,我覺得企業應該有辦法來解決。”王金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