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天氣雖然稍稍涼爽,海力風電的生產車間卻依然“熱氣騰騰”。為了完成每月向中廣核如東150兆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提供8套單樁基礎,公司專門劃出三個班組進行輪班生產。“項目訂單共38套單樁基礎,價值總量3億元左右,這也為企業實現全面銷售目標奠定了基礎。”海力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沙德權告訴記者,根據在手訂單情況,今年公司有望在去年銷售8億元的基礎上,突破15億大關。
海力風電的快速發展代表了我縣以風電為主的新能源及裝備配套產業的快速崛起。今年上半年,全縣風電項目新增并網裝機容量50兆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105萬千瓦,區域裝機規模全省第一,新能源及裝備配套產業實現應稅銷售53.6億元,同比增長61.9%,風電累計發電量達96.51億千瓦時。自2004年如東風電一期10萬千瓦特許權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至今,我縣陸續建成風電場共12座,安裝單機1.5兆瓦——5兆瓦風電機組共計574臺,并網總裝機容量超過100萬千瓦,累計上網電量超過84億千瓦時。
這些發展成就背后是風電產業鏈和特色產業板塊的“結構性”崛起。
我縣擁有106公里海岸線,區內灘涂廣闊,受冬夏季風影響,年可供發電有效風時近8000小時。早在1996年,聯合國專家在考察如東沿海資源后就得出結論,如東可大規模開發沿海及海上風電場。從2002年全國第一個特許權風電項目落戶如東以來,我縣充分利用國家支持風電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先后建成國電龍源、國信東凌、中水電等十多個風電場。今年5月23日,中廣核如東150兆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正式打下第一根樁,標志著中國第一個近海風電項目正式啟動,“相比于廣東福建一帶多臺風和渤海灣一帶多寒潮的氣候條件,如東黃海海域具有發展近海風電得天獨厚的條件。”中交三航如東風電項目部項目經理沈志春說。
在大力推進風電場建設的同時,我縣風電開發企業與風電裝備企業也加快布局,風電產業鏈雛形初現。
2011年,海力風電借助關聯企業科賽爾生產壓力容器的技術,進入風電塔筒生產領域,很快又把產品延伸到風機基礎,生產單樁基礎、導管架基礎等。目前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從0.85兆瓦到6.5兆瓦的風電塔筒,是國內唯一一家覆蓋所有規模機型的塔筒生產企業,海上風電單樁基礎能夠生產4兆瓦的機型,導管架基礎能夠生產從2.38兆瓦到6兆瓦,這也創下全國之最。“很多人認為,塔筒和基礎是風機生產的‘低端制造’,但如果塔筒和基礎的制造出了問題,上面的葉片和主機將受到巨大損害。”沙德權告訴記者,近年來,海力風電的塔筒和基礎經歷了一次次臺風襲擊,沒有出現過一例質量問題,在行業內贏得了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