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施鵬飛表示,修改2007年的《目錄》,也是為了發展自主技術,盡快實現“進口替代”。據悉,原《目錄》依據2006年的情況制定,當時國內風機制造商最高只能制造1.5兆瓦的機組,但這兩年國內風電產業發展速度飛快,主要廠家已經具備生產2兆瓦乃至更高的風電機組的能力,因此依然鼓勵進口已經顯得不合時宜。
而“多晶硅”從鼓勵進口的“資源性產品、原材料”目錄中被刪除,也是因為多晶硅行業“高燒難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20多個省有近50家公司在建、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計產出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如果全部投產,相當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此外,中國多晶硅下游的電池、電池組件制造能力已過剩,不需要進口太多海外多晶硅原料,而更應該鼓勵進一步自主研發顯然也是此次《目錄》調整中不再鼓勵多晶硅進口的重要原因。
避免出現“綠色泡沫”
新能源領域的風電和光伏兩大產業目前正被經濟界熱捧,最近半年與之沾點邊的股票表現都異常搶眼。不過,中國人做事向來喜歡一擁而上。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次《目錄》變化,明顯反映出政策層擔心新能源產業出現“綠色泡沫”,因此提前進行降溫和預警,畢竟,如果一起步就重復傳統產業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的老路,極可能后弊叢生,既無法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也葬送了這類“朝陽行業”的未來。(記者姚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