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風電巨頭維斯塔斯近海業務總裁Anders Soe-Jensen9月14日表示,中國沿海水域約蘊藏著7.5億千瓦的風電潛能,這一數字幾乎比歐盟計劃總產能高出近10倍。“展望這一市場的前景,我們認為增長率可以達到兩位數,”Soe-Jensen稱,“我當然想分一杯羹,不過也會量力而行。”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指出,截至2008年,我國累計建成239個風電場,總裝機已經達到1217萬千瓦。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的風電開發基本上還是集中在三北地區,這一點從目前我國風電裝機超過100萬千瓦的四個省區為內蒙古、遼寧、河北和吉林就可以看出。相比而言,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相對滯后,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尚缺乏海上風電建設經驗,海上風能資源測量與評估以及海上風電機組國產化剛剛起步,海上風電建設技術規范體系也尚未建立。
雖然目前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相對滯后,但從長遠來看,開發海上風電的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巨大的潛能,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我國的電力負荷中心其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但這些地區能源資源緊缺,需要大量的能源輸入,但如果能將東部沿海地區的海上風電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該地區的用電緊張局面,而且減少了大規模輸送過程中造成的電力資源浪費問題,對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姜謙指出,由于國內企業尚缺乏海上風電建設經驗,那么國際風電巨頭的進入當然是必要的。作為最早進入海上風電領域,同時也是目前為數不多擁有海上風電場建設經驗的維斯塔斯對于中國近海風電市場的濃厚興趣,也將促成一種共贏的局面。
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目前近海風電場的開發主要在歐洲的丹麥、荷蘭、英國、瑞典、愛爾蘭、德國等國家。到2007底,全世界海上風電場裝機容量規模達到1077MW,這些海上風電場60%都在淺海區。近海風電場市場廣闊,成為歐洲發展風電產業的新動力。預計在2010年以后,英國、丹麥、瑞典和德國將把風力發電發展重點移師海上。歐洲風能協會預測歐洲近海風電裝機容量2010年達到l0GW,2020年可達到7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