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得出,送不出”——綠色風電上網面臨的難題之一源于價格。周五,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由市場通過競爭定價”的風電定價機制不會改變,國家財政不會給予風電高補貼。
針對個別投資者出低價競爭投資風電項目的情況,張國寶表示,單機發電容量小且分散,各個地方的自然條件不同,導致風能和太陽能的電價問題比較復雜。但他強調,我國現行的風電定價機制將堅持下去,即投資者必須通過競爭,由市場最終確定一個合理的市場價格。
補貼是很多人對發展風電的建議,張國寶認為,國家財政補貼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求通過政府定價,把可再生能源價格定得較高,并且希望政府給予較高補貼的訴求主要來自于投資者。但是定價越高越會影響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地使用。”張國寶說,這種財政補貼最終是由消費者來為較高的電價買單。目前,國家對于風電的補貼主要體現在稅收減讓方面。
據悉,我國風電定價機制是,政府確定一個較大規模的風電廠,并為這些風電廠的風力資源情況提供氣象資料,然后由投資者報價進行競爭。通過六年實踐,目前已經基本劃分了四類風能資源區,并相應制定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四類資源區的標桿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
此外,張國寶表示,太陽能發電項目規模比風能還要小,且更加分散,如何定價將是今后著重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