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認為,差距還體現在東南亞地區發不出電以及發電小時數低上。
據了解,美國新建風電場的利用小時數平均都在約3000小時以上,比亞洲一些地區高出一倍以上。
降低成本與企業利潤并行不悖
目光轉向中國,我國今年上半年風電新增裝機達5474臺,裝機容量達到1010萬千瓦,同比增長40.8%。
就陸上風電開發成本而言,目前已經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約為77美元/兆瓦時,低于燃氣發電(113美元/兆瓦時),但仍高于煤炭發電(44美元/兆瓦時)。
業內專家指出,相對火電成本而言,風電成本因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增多、技術升級換代以及風機價格下降等因素,致使傳統化石能源發電利用率降低,最終導致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不斷上升。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線路圖2050》,隨著風電技術進步和發展規模擴大,以及煤電成本的增加,未來風電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加,預計在2020年前后中國陸地風電成本將達到與煤電持平的水平。
周憶憶預計,未來風機累計裝機量增加一倍,其價格將會下降9%,風電度電成本下降19%左右,到2025年風電裝機量將是現在的一倍以上,風機價格和風電度電成本也會與之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對于風電產業來說,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發電量才能夠提高其經濟效益具備競爭力的關鍵。”華北電力大學可再生學院教授劉永前表示,風電成本涉及電力系統的每個環節,而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擴大規模都是必須降低風電成本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經驗表明,風電的發展依賴于政策支持。在降低風電成本,從而降低上網電價的過程中,要兼顧風電企業的合理利潤。
劉永前認為,要降低風電全生命周期成本需要考慮其建設成本。
首先從風電場選址上需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著手考慮,做好當地風資源評估等前期工作。
其次,在建設階段需考慮如何降低設備采購成本以及接下來運行維護成本。
此外,現在我國風電行業的主力是國企,強調最多的是社會責任,任何企業想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合理利潤,持續降低風電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風電產業健康發展且提升競爭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