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會計師事務所德勤發布的《2015清潔能源行業報告——邁向新主流》報告指出,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實現2020年風電2億千瓦的預期裝機目標并不困難,甚至預期風電“十三五”規劃目標將上調至2.5億至2.8億千瓦。
如今,在調整能源結構的大方針背景下以及“十三五”規劃等重要政策的支持下,中國風電在電力工業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并且已成為中國第三大電源。據統計,2014年,中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7%,上網電量占總發電量的2.8%。
德勤中國研究與洞察力中心總監陳嵐表示,目前對于風電領域,中國也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投資者。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額為895億美元,同比增長32%,而且主要集中在光伏和風電領域。
德勤認為,在降速提質的經濟大背景下,中國風電制造行業必須將運營重心放在智能互聯,通過高科技信息技術大幅提升風電機組的運營效率和產能,同時用互聯網連接不同設備,從而加強生產制造過程的監控和反饋,有效的進行數據分析和改進,從而實現高效運營。
風電呈回暖態勢 持續領跑清潔能源
2014至2015年上半年,全國風電行業整體回暖,風能與風電廠的建設總體加速。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2015年1-8月止,累計中國風力發電量產量1078.0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54%,增速高于往年。與此同時,中國風電機組裝機量繼續保持高增長,并網容量的增長也不斷加速。風電設備招標、工程建設規模也有較大增長。
陳嵐預計,2015年,“十二五”規劃并網風電裝機1億kW的目標可以超額完成,以后每年新增裝機超過2000萬kW將成為新常態。
德勤認為,風電并網容量回暖主要受兩大方面影響。一方面國家發改委意圖下調2015年6月30日后新裝機風電機組上網標桿電價,促使企業在年前搶裝。另一方面,因為從風電機組吊裝到并網這段時間較長,所以目前存在大量尚未并網完成的容量(累計核準容量17341.3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9637.09萬千瓦),這一點也預示了,在政策較為支持的情況下,未來發展態勢會繼續保持增長。
此外,隨著眾多國內風電機機組制造商的科技制造水平不斷提升,中國風電機組制造商市場也漸漸顯示出市場集中化的趨勢。風電機組制造供應商的數量在不斷減少,然而新增裝機容量卻一直在創歷史新高。德勤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風電機機組制造商市場的集中化趨勢明顯,排名前五位的風電機組制造商總共占據了65%的市場份額,排名前十位的風電機組制造商占據了97%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占據市場份額不多的中小企業,將迎來洗牌和重組。
風電產業將邁入優化階段 高效運營成未來著力點
毋庸置疑,棄風限電是風電企業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也是當前中國風電企業的發展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據統計,2011和2012年全國的棄風率平均值分別是14.5%和17.1%。經過政策和技術等多方面的努力,2013年棄風率下降到10.7%,2014年進一步下降到8%,然而2015年上半年的形勢又轉向惡化,升至13.47%。棄風電量的大部分主要集中在蒙西(棄風電量33億千瓦時、棄風率20%)、甘肅(棄風電量31億千瓦時、棄風率31%)、新疆(棄風電量29.7億千瓦時、棄風率28.82%)、吉林(棄風電量22.9億千瓦時、棄風率43%)
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棄風情況不容樂觀,最近又達到了近三年來的最高值。
雖說大規模的風電消納是世界性難題,但中國棄風限電的成因更為復雜,特別是風資源與負荷錯位分布引發的外送問題,以及與傳統化石能源發電之間的不同步與不協調導致的調峰電源不足等問題。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后,這些問題均呈現出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風電消納并非技術問題,而更多的是利益分配問題。若風電優先上網能落到實處,發展規模可達4億千瓦。因此, 市場參與主體應更多關注電力系統調度問題而不是規模指標問題。在整個產業布局內,風電與自備電廠、供熱機組之間的關系需要加以協調,結合電力體制改革,最大化利用系統調峰潛力。同時,構建起適應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并網的電力運行和調度體系。
對此, 陳嵐認為,風電“十三五”規劃工作重點不是裝機和并網目標,而是保持政策穩定性,重點解決“棄風限電”。風電“十三五”規劃將發展四大領域,即不限電地區上不封頂、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簡化風電項目的市場準入、電改落地帶來的風電運行環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