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上的超大型離岸風電機組,是抵御氣候變遷和提高能源自主的瑪利亞之墻嗎?
本文由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劃(NEP-II)能源政策之橋接及溝通小組贊助,泛科學策劃執行。
從千年前的風車磨坊,到今日海邊偶爾可見的風力發電機。使用風力是個歷史悠久且成熟的能量來源。而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碳需求,風力發電在發電過程中不排碳;建置完成后,又能自給自足不需仰賴進口,能降低國家對外的能源依賴程度。在未來幾年內,風力發電必然是個需要積極開發的能源選項。
然而,風力發電因為利用風的能量,除了會有因風速影響而有不穩定的問題外,單一風機的功率也不高,需要建置多架風機才能對全國或較大區域的用電量有所幫助。
風機高度示意圖
佇立海中的超大型風車
離岸風機原理很直觀,實作略麻煩。目前的技術是利用深度在60m以內的海床,在海床上打入海底基樁,并在基樁上架設風機。同時也鋪設海底電纜,并視狀況來架設海上變電站與氣象觀測塔,最后將電纜連接回陸上變電站,并入陸上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