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鐵匠之鄉”美譽的章丘,牛余剛在商海20多年的打拼,從未離開過“鑄鐵”。從父輩的村辦小企業,到西班牙跨國集團的合作伙伴,山東伊萊特重工已經發展成為風電法蘭市場上的壟斷型企業,創造了屬于咱濟南的鑄鐵神話。而牛余剛,這位崇尚“狼性文化”的實業家,也獲得了2014“影響濟南”年度創新人物獎。2016歲首,牛余剛信心滿滿,在精心謀劃了4年后,這個家族企業即將登陸新三板。
牛余剛(前右)在車間考察 受訪者供圖
搞實業的要上市 家族企業“變身”公眾型公司
在章丘朱家峪風景區一隅,一塵不染的生產流水線,花園式的辦公樓宇建筑,山東伊萊特廠區呈現出濃郁的國際范兒。從父輩接手這家傳統鍛造企業后,牛余剛曾四處奔波跑訂單,第一次嘗到了外貿訂單的甜頭;他帶領伊萊特與西班牙跨國公司Forjas聯手,迅速轉戰“風電法蘭”領域,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并成為國內風電法蘭的壟斷型企業,在業內握有絕對話語權。伊萊特還擔綱起草《風力發電機組——環形鍛件》國家標準,隨著風能管理歸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這一標準也升級為行業標準。2015年,牛余剛帶領這家鍛造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7億元,利稅1.75億元,同比增長97%。
伊萊特的經營勢頭讓不少同行羨慕,老牛卻不安于現狀,從2012年至今4年時間,他還在忙著一件大事。“A股的起起落落就像過山車,我們是一步一個腳印搞實業起家的,面對暗潮涌動的股海,有很多問題需要仔細研究搞明白。”在過去的一年,牛余剛和他的財務主管幾乎每個月都要去北京培訓,為伊萊特重工上市精心謀劃。“民營家族企業要得到更長遠發展,就要突破自身管理體制上的束縛,跳出家族式管理的框框。”在牛余剛看來,上市能讓伊萊特真正成為一家公眾型公司,讓公眾共同參與和監管企業的成長。他認為,伊萊特的未來,必將是“實體+互聯網+資本運作”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