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曾是一家家庭作坊式的村辦鍛件廠,但憑著“不把命運交給上游產業鏈”的韌勁兒,與它跨國公司聯手轉戰“風電法蘭”領域,掌握了國內風電裝備行業的話語權……9月19日下午,“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西線采訪團來到有著“鐵匠之鄉”美譽的章丘。在山東伊萊特重工,這家手握國內風電法蘭鍛件四分之一市場份額的龍頭企業,記者看到,通過大刀闊斧淘汰落后產能,精細化管理降低生產成本,伊萊特重工在產品結構、產業升級上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今年7月成功掛牌新三板后,又將目標定在了從低中端到高精端鍛造產品的行業全覆蓋上。
19日下午,從濟南市區出發,沿經十路一路向東,一個半小時后就能看到緊鄰國道的山東伊萊特重工辦公大樓。敞亮開放的樓層設計、現代化的生產線、幾處以海外城市命名的房間,整個廠區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幾分國際范兒。走進鍛造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鍛造操作機,這個“大力士”能舉起100噸重的鋼材原料,三下五除二就能“捏成”直徑8米的環形鍛件。一會兒功夫,一個新的環形鍛件已基本成型,巨大的圓環燒得通紅透亮,十分壯觀。車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等明年新的生產線投產后,能整體鍛造出直徑16米的環形鍛件,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水平。
“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西線采訪團來到山東伊萊特重工的車間

山東伊萊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鍛壓車間,用一個字來形容的話就是“大”。
山東伊萊特已為2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提供各類鍛件產品,其擔綱起草的《風力發電機組—環形鍛件》國家標準成為行業標準。
從一家小小的村辦鍛造作坊發展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伊萊特重工自有一本“生意經”。公司副總經理陳玉興介紹,公司現任總裁牛余剛的父親是當年章丘三趙村的村支書,通過村里集資,建起了幾間土坯房,在廢品收購站花800元買下一臺機床架,又到鄰村請來懂機械的師傅,這家三趙綜合廠揭牌成立了。起初廠里接的多是“打補丁”的活,這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日子持續多年。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期,章丘數百家鑄鐵廠多以生產鋼球、機動車配件為主,這些企業無疑將命運交給了產業鏈上游的摩托車業。而伊萊特重工卻憑借精準、長遠的眼光,投資1.2億元建新廠,專門生產 “風電法蘭”,一舉進軍國際市場。
山東伊萊特重工為全球用戶供應各類高質量的管道、風電、核電的法蘭。這是工人們正在工作。
2008年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外風力發電市場急劇下滑,國內市場卻風起云涌,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已成國家倡導的方向,伊萊特重工的市場戰略開始“由外轉內”。為了適應和開辟新興市場,伊萊特主動淘汰落后設備,先后淘汰了所有空氣錘、夾板錘等落后鍛壓設備,購進最先進的八噸電液錘和系列配套設備,僅此一項便使生產效率提高40%,電力和材料消耗降低28%以上,一時成為國內風電法蘭的壟斷型企業。
2015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9.98億元,利稅1.6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8%、97%。2016年7月,山東伊萊特重工實現了新三板掛牌上市。目前,一條全球領先的智能機械化生產線正在建設中,預計明年就可以投產,高合金鋼及有色金屬環鍛件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10萬噸,將實現從低中端到高精端的鍛造產品全覆蓋。
“太震撼了,沒想到一個村辦企業把市場都做到了國外。”來自海南的知名博主黎家美沙酮告訴記者,在山東伊萊特的廠區里看了一圈,這是這家企業留給他的最深刻印象。無論是巨大的鍛造機、如同魔術師一般技藝嫻熟的工人,還是山東伊萊特富有遠見的決策和開拓國際市場的勇氣,都令人感到震撼,以及由衷的佩服。
記者發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緊跟國家政策的前沿,是傳統企業改造提升實現產業升級的一個制勝法寶。在山東,有許多企業像伊萊特重工一樣,其轉型升級之路的拐角點,恰恰落在了國家大力倡導的新能源技術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