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雜志日前刊登署名為程聞書的文章《維斯塔斯:一波三折的中國之旅》。文章回顧了維斯塔斯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認為這家“強大的、具有生命力的企業”正在“迅速調整,重新出發”。節選如下:
丹麥跨國企業維斯塔斯一直是世界風電設備的領跑者。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讓維斯塔斯擁有了深厚的技術積淀,在全球各個地區的成功經營,也令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
2012年,在其經營狀況跌入谷底的情況下,維斯塔斯對發展戰略、經營管理進行了深度調整,逐步適應了中國市場的發展節奏,2015年重回第一陣營,并獲得中國市場的認可。
實際上,維斯塔斯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短。1979年,維斯塔斯生產了第一臺風機,開啟了其風電設備業務。1986年,維斯塔斯便為中國第一個風電場提供了3臺 V15-55千瓦風機,可以說是中國風電產業最初發展的見證者。
從2000年到2003年,維斯塔斯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始終維持在全球市場的 1/4強。2004年上半年,維斯塔斯和風機制造商NEG Micon的合并,樹立了其在全球風力工業中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
維斯塔斯是中國風機產業的拓荒者:設立采購辦事處、培育零部件供應商、設立一體化工廠……20年中維斯塔斯一直保持著風電領跑者的角色。
轉折出現在2006年。前一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中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廠不允許建設。”
這一政策有力扶植了中國本土企業,但對于維斯塔斯這樣的外企而言是極大的制約。
在這期間,中國風機市場競爭激烈、產能過剩,風機整機的價格已從2008年的6500元 /千瓦狂降至2011年的3700元/千瓦。而維斯塔斯等外資企業仍堅持5000元/千瓦的報價。
其實,風電作為一項長跑項目,生命周期長達20年至25年,不少企業強調的度電成本概念的確更能夠體現產品給客戶帶來的實際回報價值。但是,彼時中國風電市場發展迅猛得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少業主更多把重心放在跑馬圈地上,而不是為20年后的設備狀況買單。
2012年對于維斯塔斯來說是格外艱苦的一年。全球風電市場的寒流對維斯塔斯的影響特別明顯。接下來一年多,維斯塔斯就在不斷的取舍和調整中度過。
首先是機構扁平化,去掉不必要的層級,使得內部信息傳遞更加順暢,在訂單處理上更為靈活以適應中國客戶的需求,同時通過近距離、響應快的服務,與客戶共同設計量身定制的運維服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