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來,風電設備招標國產化率70%的規定,在培育起我國基本完整的風電產業鏈方面功不可沒,而現在取消這一政策已成定局。這會對我國風電設備市場造成哪些影響,行業內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此外,風電是一整條產業鏈,把目光集中在終端整機的招標固然重要,也要看到提供零部件和配套服務的巨大市場空間。眼下,風電產業鏈上的每家企業都處于一個全面自由、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如何把握此番新能源發展的重大機遇,值得企業家們認真研究。
近日,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即將取消風電設備招標國產化率70%的規定。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取消國產化率的政策已經正式執行。”
業內有人認為取消風電設備招標國產化率的規定將對國內企業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導致行業的重新洗牌,這種看法是杞人憂天還是會成為現實?
國內中小企業
晚一兩年執行更好
九州電氣風電負責人周維來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從目前行業情況來看,風機基本上都能達到國產化率的要求。即使70%國產化率的硬性規定取消,也改變不了國產化率逐漸提升的趨勢。”周維來表示,國內企業在成本方面優勢明顯,相比國外產品性價比可能更高。比如,使用國外產品,如果做產品維護等服務,一個人一天的成本就是10000元。而國內企業在售后服務方面完全是免費的。但他個人也認為,如果再晚一兩年取消對國內風電企業的保護,會更加有利。
追日電氣負責人秦明軍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如果取消70%國產化率的硬性規定,短期內對國內風電企業會有一定的沖擊,但長期來看是好事。”
可見,九州和追日的態度是此政策的取消影響不大,但也都希望保護政策能夠再延續一段時間,這與他們的市場份額較小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