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內地風電行業經過一輪高增長之后,不同地區發展前景開始分化,風電增長將逐步轉移至海上區域。受「搶裝潮」帶動,去年全年內地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297萬千瓦,同比增長31.5%,創歷史新高,風力發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1.29億千瓦。不過,「三北」地區風力發電過剩,棄風限電情況嚴重,增長空間非常有限,中東部及沿海地區將成為風電未來發展重點,值得留意。
據統計,去年全年內地棄風電量達339億千瓦時,同比增1.69倍,平均棄風率增加7個百分點至15%。其中「三北」地區成為棄風重災區:內蒙古(棄風電量91億千瓦時、棄風率18%)、甘肅(棄風電量82億千瓦時、棄風率39%)、新疆(棄風電量71億千瓦時、棄風率32%)、吉林(棄風電量27億千瓦時、棄風率32%)。
究其原因,「三北」地區或者缺乏工業基礎,或者工業巨大產能待淘汰,風電需求減少,抑制了風電增長。對比而言,東部及中部地區風資源豐富,用電需求也大,不存在棄風限電情況,其中以海上風電的發展最受矚目。國家能源局發佈的《2016年風電開發建設方案》中提到,2016年全國風電建設規模將達3083萬千瓦,預計增長主要來自中東部沿海地區及海上。
近年內地海上風電發展迅速,主要因為海上風力資源更強更穩定(可開採量達5億千瓦),且海上風機單機容量更大,利用小時數也更高,同時靠近用電區域。2014年,內地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22.93萬千瓦,同比大增487.9%;2015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6萬千瓦,同比增57%,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101.78萬千瓦,增長快速。
值得留意的是,由于海上風電投資及維護成本較高,其發展仍非常依賴政策扶植和政府補貼。目前海上風電標桿電價為潮間帶0.75元(人民幣,下同)/千瓦時,近海0.85元/千瓦時,明顯高于陸上風電(I類0.49元/千瓦時、II類0.52元/千瓦時、III類0.56元/千瓦時)。海上風電項目的投資成本大約為陸地風電的1.5-2倍,運行成本約為陸地風電的1.5倍,其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
整體而言,海上風電仍處于發展初期,投入成本高,增長空間大,上升趨勢確定性較高。其中,風機零部件、海底電纜、風電整機及風機安裝和運輸等相關產業鏈均可顯著受惠,其發展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