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消息 11月21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原副院長劉福垣對和訊網表示,發改委確實應限制風電產業準入,但原因并不是產能過剩。并同時建議對風電產業實行雙軌制,并非并入國家電網。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原副院長劉福垣
10月19日,十部委就《抑制部門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召開信息發布會,風電設備、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等六行業均在抑制產能過剩范圍之內。作為國家鼓勵的新興產業,中國的風電產業急速飆升。2008年底,國內已經安裝的風電機組11638臺,裝機總容量1217萬千瓦。國家發改委計劃,按照融入大電網、建設大基地的要求,力爭用十多年的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的風電基地,實現2020年供電裝機規模1億千瓦。
但在近期,在中國科技部完成的一份內部報告中則認為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說法“有失公允”。調研結果顯示,媒體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
對此劉福垣稱,風電行業還沒有形成規模,談不上“產能過剩”。但目前情況下風電無法并入電網,且投入成本較高,故發改委對其進行行業準入限制是合理的。劉福垣同時建議,放棄將風電并入電網,而是實行雙軌制,來服務地方供電。
“目前風力供電還不穩定,建議將其列入環保能源行列進行小范圍內運用,來解決部分區域的供電需求,而不是將其并入電網。從而實行雙軌制運作。”劉福垣稱。
劉福垣還認為,現在并不能斷言危機已經過去,在產業結構、社會保障、國企改革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有重重困難出現。而如何做好引導4萬億投資和抑制產能過剩之間的平衡也是需要十分關注的問題,弄不好的話“就仿佛老頑童的雙手互搏”,造成無謂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