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中國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發展特高壓電網,但特高壓電網的技術路線、架構、規模及其在未來大規??鐓^風電消納中的作用目前仍未確定。但不論采用何種模式,支撐大規模西電東送將是對電網發展的長期要求。
03 運行調度
中國電力調度模式已經從以往的大平均調度模式轉移到節能調度模式,為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提供了有利的平臺。2007 年,《節能發電調度辦法(試行)》開始實施,通過對各類發電機組按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排序,以分省排序、區域內優化、區域間協調的方式,實施優化調度,并與電力市場建設工作相結合,發揮電力市場的作用,以單位電能生產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少為目的。
發電調度按照如下優先級排序:首先是無調節能力的風能、太陽能、海洋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其次有調節能力的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和滿足環保要求的垃圾發電機組;然后核電和其它化石能源發電機組。
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市場激勵機制,節能發電調度的實施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在中長期,隨著競爭性電力市場的逐步建立,節能調度還必須與經濟調度建立協調一致的關系。
(二) 風電并網和消納的挑戰
按照前述發展目標,在未來40 年內,在甘肅、新疆、蒙西、蒙東、吉林、河北、江蘇、山東等地建成一批千萬千瓦級大規模風電基地, 到2030 年、2050 年在蒙西等地甚至形成上億千瓦的風電基地群。
從技術上看,電力系統的風電消納能力主要受風電出力特性、系統負荷特性、電源結構及調節能力、外來電/ 外送電規模及運行方式、電網安全穩定評價及控制途徑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也是不斷變化的,決定了未來電力并網和消納的主要挑戰:
1 近中期(2020 年前):“三北”地區風電并網和消納問題突出,體制機制性障礙亟待解決
2020 年前,中國風電開發主要集中在“三北”和沿海地區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并積極開發東中部分散風電場和近海風電。但是,由于三北”地區遠離電力負荷中心,且中國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且含大量供熱機組),調節性電源和需求側響應資源缺乏,電力系統平衡調度范圍小,電網規劃與建設進程與風電不協調,使得“三北”地區當地消納能力、調峰能力和輸電通道容量不足成為風電大規模發展的主要障礙。
在制度層面,風力發電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政策扶持,但大規模風電并網和消納仍面臨體制機制性障礙,電力體系相關方的責任、權利和利益關系亟待調整。
一是電網體系仍垂直壟斷,輸電、配電、售電三個環節仍是一體化經營,缺乏多元化市場主體;
二是電力市場交易機制仍不完善,各市場主體間和跨省區交易機制仍不完善 ,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
三是電價機制尚不合理,上網電價未能反映電能的實時市場價值,費用分攤制度未能有效合理分配電力輔助服務和輸電成本。
2長遠期(2020-2050 年):高比例風電消納成挑戰,能源體系轉型勢在必行
2020 年后,中國風電將繼續快速發展,開發區域范圍不斷擴大,開發方式也更加重視分散式風電,到2030 年風電總裝機達到4 億千瓦。但是,預計大部分裝機仍將集中于上述八大風電基地周邊,初步形成大批風電基地群,使得大規模、高集中風電輸送和消納任務更為緊迫。
2030 年以后,風電開發區域將繼續在八大風電基地周邊擴展,擴大風電基地群的規模和范圍,并將進一步向高山、深海和特殊地區擴展,形成全面深度開發的格局,到2050 年總裝機達到10 億千瓦左右,在總電力裝機中的份額將達到26%,在發電量中的份額將達到17%。
在西北、華北和東北電網區域,風電在區域電網裝機中的份額預計將超過50%, 在發電量中的份額預計將超過25%。屆時,高比例風電消納將成為大面積挑戰,使得能源體系轉型和制度創新成為前提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