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棄風限電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影響風電企業發電量的重要因素。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清潔能源的情況下,風電企業卻只能“望風興嘆”。
大唐新能源赤峰公司地處棄風限電嚴重的內蒙古東部地區,“有力使不出”是該地區風電企業的真實寫照,風機發電能力長期受到限制。2015年,東北電網風電累計發電量同比增長4.79%,而棄風電電量同比增長了19.64%。
作為風力發電企業,面臨不斷嚴峻的棄風限電形勢,新能源赤峰公司主動出擊,積極探索,研究解決棄風難題。
新能源赤峰公司風電場
風電供熱拓寬消納渠道
大唐新能源赤峰公司所在的東北電網棄風比例較大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這6個月的棄風占全年總棄風比例超過8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熱期東北電網大量供熱機組并網,調峰能力嚴重不足。然而冬季正是風電企業發電的“黃金季節”,良好的風資源在供暖季反而不能利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為了解決風電消納問題,拓寬風電送出渠道,新能源赤峰公司積極配合國家能源局開展利用風電供熱替代燃煤鍋爐為城鎮供熱的研究工作,利用棄風限電風電場作為供熱試點,承擔供熱試點建設及運營工作,采用風電轉供熱的方式,通過風力發電帶動電蓄熱鍋爐替代燃煤小鍋爐供熱,為就地消納風電提供了新途徑。
利用冬季的寒風為百姓送來溫暖,不但提升了風電企業發電量,也同時實現了當地燃煤供暖到清潔能源供暖的轉變,避免了冬季燃煤供暖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為當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
集控管理確保壓線運行
新能源赤峰公司在行業內部率先探索風電場集控運行管理,合理安排風機運行方式,優化負荷調整,采用風機限功率和輪換停機相結合的方式調整負荷,確保外送負荷壓線運行。
新能源赤峰公司集控中心
新能源赤峰公司集控中心是全國首家實現真正意義上實現風電場“集中監控、少人值守”管理的單位,目前已經實現將東北網調、赤峰地調兩級調度關系轉移至集控中心。該公司可以利用集控的優勢實現風電場集約化管理,有效管控各風電場變電、風機設備運行工況,并做好運行方式的合理調整及優化工作;利用掌握海量數據的優勢深入開展對標工作,查找各生產單位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利用與各級調度頻繁聯系的優勢,與調度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便于負荷協調及各項工作的開展。
該公司集控中心可以開展設備運行工況的分析,指導各風電場做好檢修維護工作,探索設備損壞、故障、異常、疲勞的規律,為企業提供設備治理建議,避免造成設備嚴重損壞進而影響發電水平。
跨網交易促進異地消納
新能源赤峰公司所在地區由于風電裝機容量不斷增長,電網公司消納赤峰地區風電困難不斷加劇。為了改善風電消納情況,該公司積極參與東北電網富余風電送華北電量交易,通過市場化方式拓展了該公司風電消納空間,促進了區域間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新能源赤峰公司每月向蒙東電網上報實際上網電量,匯總報東北電網電力交易中心。東北電網電力交易中心按照東北送華北實際電量,結合各家中標電量比例進行分解,作為該公司月度送華北交易結算電量,各月按此按此電量結算送華北交易電量電費。
參與東北電網富余風電送華北電量交易促進了新能源赤峰公司風電異地消納,緩解了一定限電壓力,進而提升了企業發電水平。
技術改造爭取發電空間
過去幾年,由于部分風電場運行水平偏低、機組缺乏低電壓穿越能力,增加了電網調度運行的難度。部分地區電網中的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和風電場監控系統不完備,沒有真實反映風電功率的波動性和隨機性特征,導致系統運行方式偏于保守,調度運行中預留了過大的安全余量,也是造成棄風限電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赤峰公司始終高度重視利用科技手段推動解決棄風限電難題。早在2010年,該公司就以東山風場為試點,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使東山風場完全符合風電并網技術規定,成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首家“電網友好型風電場”,并在集團風電系統內做為示范風電場進行推廣。
新能源赤峰公司與東北電網公司調度通信中心密切合作,在東山風場先后完成了AGC系統、風功率預測系統、風電場實時信息上傳、自動化系統完善、風機低電壓穿越能力改造等工作。最終東山風電場正式通過了東北電網公司調度通信中心和東北風電并網檢測評估中心專家組的驗收,認定為東北電網公司首家“電網友好型風電場”,獲得電網更大發電空間。
新能源赤峰公司在后續投產的風電場全部按照該標準進行建設,使所轄所有風電場最大限度地滿足接入電網的相關技術規定,確保電網穩定運行,提高電網接納風電的能力。同時,該公司積極開展典型故障分析,發現共性、頻發性故障,加強設備缺陷治理,有效控制設備故障時間,統籌安排小風季、大風季限電時段的設備治理,盡可能減少電量損失。
“十三五”期間,我國風電產業仍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更好解決棄風限電是擺在每個風電企業面前的難題。這需要發電企業、用電單位和電網公司繼續深入研究、通力合作,利用創新的市場思維和技術手段共同解決風電消納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