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業發展速度很快的時候,更要權衡速度和質量,平衡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速度是看得見的,但質量問題未必一下子能看出來,但在積累半年、一年甚至幾年后可能會集中爆發。
三、 產業鏈上下游要一起努力塑造“工匠文化”
金風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我們是產業鏈其中的一個環節,并不可以包打天下,金風科技希望與行業伙伴共同打造一個良好的產業鏈生態圈。
2014年,雖然行業回暖,但說實話還是比較擔心,行業迎來新的高速增長,企業又做大量投入,未來的發展是否又會埋下很多的隱患,或者說重蹈覆轍?金風科技提出要推崇工匠精神,我們也努力在行業里面推廣“工匠”的理念。在行業快速發展、各種新鮮酷炫的“概念”被用來包裝風機的時候,我們更希望產業鏈從上到下能夠清醒的認識到產品質量將關系到行業的興衰。
在一個大工業和大產業鏈背景下,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金風科技就是產業鏈其中的一個環節,一家企業不可以包打天下,金風要做的是帶領產業鏈共同發展進步。
第一,我們要堅持用好的產品;第二,怎么樣把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復制到國內來。具體到“工匠精神”,金風非常重視在零部件的上下游的投入——包括鼓勵創新、提升產品質量、重視崗位技能培訓等等。
其實經過上一個周期的經驗教訓后,現在風電上下游的不少企業,包括我們的客戶、合作伙伴,對于質量的問題、性價比的評估維度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客戶的價值導向更加成熟,更加注重質量,更重視風機以及風電場的精細化管理。
投資一個風電場,你肯定在乎每一度電多少錢,這就和產品品質緊密關聯起來。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比較在乎的是一次性投資到底是多少?具體而言就是我單純地去買這個風機要花多少錢,而不是這個風機帶來多少長期的價值,這個風場給我帶來多少綜合效益。金風科技希望與行業伙伴共同打造一個良好的產業鏈生態圈。
四、讓“工匠”有更多的獲得感
德語“職業”一詞,意即天職或上帝的召喚,每個人從事的職業,從“天職”的意義上看都是神圣的。正因為如此,德國人做事認真負責,能靜下心來做好分內工作。
就“工匠精神”來說,橫向做一些比較,歐美的企業要比我們幸福多了。整體而言,對于追求高質量、提倡工匠精神、提升精益制造能力,整個社會群體認可度都比較高。
而目前在國內,要推崇工匠精神,需要靠各方的推動,甚至是鞭策,付出的代價也大很多。要讓“工匠精神”形成一種氛圍和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事實上,我們自小從學校的教育培養,從整個人成長歷程,對一些工作的價值判斷都固化了。能做管理者、能考上博士、能從政,那才是成功。如果我們一輩子在一線做個技工,我們是否就“低人一等”?這樣的觀念的和因素,對“工匠文化”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我曾多次到全球排名第一的軸承廠去參觀。我還非常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去和他們交流的場景。對方給我們做的軸承直徑很大,大概700厘米左右。按照我們的慣性思維,在德國,生產環節一定都是高精密的設備,應該很少有人工參與了。但在參觀過程中我們發現,這種軸承的生產有一個很關鍵環節,主要由人工來負責。
我當時很好奇地問對方,你怎么保證裝配的產品(人工環節)可以達到高質量的標準?那位老工人回答:我一步一步做出來就可以達標,沒有那么多理由。我又問對方在這個崗位工作了多少年?對方很平淡地回答有20年了。他在這個看似平凡但極其關鍵的崗位上,也經歷了從生疏、到熟練再到精益的一個過程。而且很明顯,他對自己的這份工作充滿了自豪感。
我們怎么營造這樣一個尊重工匠的氛圍?我覺得從待遇上、成長通道上、成功的價值判斷上,都需要修正和優化。
如今,在金風,不管是企業職能部門、銷售部門的員工,還是一線的技術工人,都有清晰的成長通道。不管做管理層,還是技師,只是職責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推崇專業成長一條線,你做工藝,最后如果可以達到工藝師或者高級工藝師,你的收入水平是可以去跟公司副總裁、總裁比較的;你在公司的地位同樣也是非常高的。
簡單的說,一方面要有物質層面的保障和提升,此外還要有精神層面的尊重。試想,讓技師的地位、收入都變得和高級管理者一樣,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做呢?(作者:徐淼,華夏能源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