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東方風力發電網從2016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上獲悉,可再生能源和風電的“十三五”規劃都已經基本制定完成。
未來“十三五”期間,風電規劃增加了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積極推動新能源電力達到較高比例的示范區和微電網及局域電網的建設,超低風速風機、大功率風機、風電儲能、海上風機等將會是風電產業發展的重要板塊。
這些規劃新增內容,從本次風能展上各大整機廠商重點的推介活動中就可以看到這些發展趨勢。其中,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裝風電)舉行的產品發布會,更加印證了低風速和海上風電在未來的這種發展趨勢。
海裝風電堅持以中船重工制定的“十三五”戰略目標為指引,推進實施“一陸兩翼”戰略(陸上風電市場、海上風電市場、海外風電市場并進),在低風速和海上風電領域獨樹一幟,并相繼推出了公司自主研發和全球風輪直徑最大的5MW海上風電機組,以及順應當今風電發展趨勢的2MW低風速H121 產品。兩種機型分別滿足了低風速和海上風電領域的各種需求,正在成為各自領域風電技術的領航者!
掌握核心技術 主導行業進步
“5MW海上風電機組是我們公司目前的重點拳頭產品。”海裝風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海亞在CWP2016海裝風電產品發布會的采訪中說道,該產品是歷時8年(通過1年策劃、3年研發、4年海上試驗風場運行測試)打造的拳頭產品,是海裝風電針對中國低風速海上風電場設計的機型,是全球唯一一款適應3類風區的5MW級別海上風電機組,是中國第一個通過低電壓穿越測試,第一個獲得設計認證和型式認證,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批量生產的海上風電機組。
海裝風電5MW海上風電機組具有海上風電機組艙內環境控制技術、核心零部件及極限制造等諸多優勢,是海裝風電承擔的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的重要成果。海裝完善的全產業鏈配套體系、高水平的基礎工業極限制造工藝,以及制定的海上風電防腐國家標準,展現了公司海上風電產業優勢,海裝也正在以“國家隊”的使命感主導行業進步。
海裝風電機組的技術優勢,為海裝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據張海亞介紹,目前,海裝手持海上風電資源及鎖定的訂單項目總量約400萬千瓦,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遼寧、江蘇等長江口以北的二類、三類風區。
而且,海裝風電5MW海上風電機組進入了批量化生產階段,這標志著中國裝備制造業成功掌握了大型海上風電設計制造技術,打破了國外設備企業的行業壟斷,為中國海上風電行業實現“十三五”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風電機組不僅要考慮發電能力,還應考慮到安全性和經濟性
目前,考慮到低風速區域的環境條件,增加風機自身的風能補獲和優化風電場設計是增加風力發電量的兩個主要途徑。而在提高風機捕風能力方面,增加葉輪直徑和塔筒高度是目前采用的兩種方法。
海裝風電在低風速之內,除了解決大風輪、高塔筒、最佳風能跟蹤之外,進一步從不同緯度參照IEC標準,細分中國低風速風資源市場,推出的H121擴容系列H12X(H118、H123),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各機位點的適配性、發電能力、安全性和經濟性!
海裝風電研發中心副主任、丹麥研發中心主任韓花麗在CWP2016海裝風電產品發布會采訪中稱:“性價比最好的目前是這個2MW系列,繼續增大風輪直徑在現階段還不可取。經過我們多年的2MW平臺持續完善及測試驗證,我們能夠確保2MW平臺的安全穩定可靠性,我們能夠較早地對風機故障進行判斷和解決。”
韓主任的信心來自于海裝2MW機組發電能力、高可靠性、較好的控制策略,以及優良的高塔筒匹配。她提到葉輪直徑和額定功率之間的匹配來自于對不同風區風況的研究,目前海裝風電已經能夠實現葉片的定制化,“翼型+整機匹配”能夠很好地適應不同的環境。
她強調,在低風速領域,風輪直徑達到121米,已經達到很高狀態了,如果一味地增加葉輪直徑,那整個機組的結構也需要加強,各種不經濟性就會產生,且對更長葉片而言,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檢驗;塔筒的話,120米及以上塔筒目前用到的還是比較少,因為后期牽扯到回收等問題,從塔筒設計來講,純鋼制的塔筒超過100米就沒有經濟性了,海裝120米塔筒使用全混凝土結構,并且與外方一起,很好地解決了與整機的匹配性及葉尖間隙等問題。
在CWP2016海裝風電產品發布會現場,海裝風電高級技術專家、丹麥研發中心副主任保羅?蘇格森(Paul Th?gersen)介紹了風電“高效電氣系統及先進控制技術”。他為海裝風電的可持續發展開啟了研發的新窗口、新思路、新理念,也為中國風電行業發展帶來了一股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