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效益也非常顯著。2015年,發展風光發電所減少的耗水量約為5.7億立方米,203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36億立方米,所節約的水資源相當于2億人全年的基本用水需求。“從地區分布來看,在所節約水資源中,有約10億立方米分布在極度缺水的西北地區,風光發電節水效益的分布同中國燃煤發電分布、缺水地區高度重合。”張樹偉分析說。
此外,報告還指出,2013~2015年期間,中國共投資247.8億元以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其中光伏以16.5%的總投資解決了43.4%的無電人口用電問題,成為偏遠地區實現電力供應成本中最經濟的手段。
發展風光發電以加速能源轉型
然而,在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部經理袁瑛看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風光發電也正遭遇瓶頸:“棄風”、“棄光”問題愈加嚴重,發電小時數沒有得到有效保障。袁瑛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癥結在于,全社會對于風光發電在經濟和環境等諸多方面產生的效益尚缺乏全面的認知,導致從下至上還存在諸多約束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的桎梏。那么如何從國家政策層面正確引導可再生能源發展,推動風光發電創造更大的協同效益?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認為,以我們現在的能源結構來看,70%以上的是煤電,電消耗得越多污染越嚴重。如果不做風電光電,繼續下去會帶來經濟生態惡化等問題。所以用排除和替代的方法來看協同效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一條必由之路。
近年來,國內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光能源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快速發展的,這似乎給我們的感覺是相關的政策扶持力度也比較大。但是在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文忠看來并非如此。他表示,以風電為例,政策造就的投資環境對投資的吸引力不是非常大,現在真正的投資風電,建設風電,并且以電為產品的主要是國企、央企。民營資本并沒有持續地做這件事情,希望政策應該更多地支持民營資本、民營企業進入。
外界對風光發電的詬病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光發電建設成本高,收益回報周期長;二是與傳統火電、水電、燃氣發電相比,其對電網的調頻調壓不足。對此張文忠建議,“我們要深入研究,發揮風光電力系統的積極影響,解決好兩大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