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電源結構持續優化,綠色轉型不斷加快
“十二五”期間,全省繼續加大煤電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高效燃煤機組建設。至2015年底,全省已運行的最大發電機組容量為102萬千瓦,百萬千瓦級、60萬千瓦級和30萬千瓦級燃煤機組裝機容量分別達到504萬千瓦、1445萬千瓦和3396萬千瓦;60萬千瓦級及以上、30萬千瓦級及以上機組所占比重分別達到24%和64%,較“十一五”末分別提高2個和9個百分點。
新能源發電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裝機容量達到1115.1萬千瓦,占全省電力裝機的11.5%,裝機容量和比重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837萬千瓦和提高7.1個百分點。其中,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721.5萬千瓦、132.7萬千瓦、153.1萬千瓦,較“十一五”末增長583萬千瓦、131萬千瓦、123萬千瓦。
(三)電網建設步伐加快,外電入魯實現突破
“十二五”期間,全省不斷加大電網投資力度,電網建設步伐加快,主電網網架持續完善,配電網結構明顯加強。新增500千伏變電站8座、擴建變電站8座,新增變電容量2100萬千伏安、線路長度1528公里。截至2015年底,全省電網擁有500千伏變電站37座(含膠東換流站),降壓變壓器80臺,變電總容量6200萬千伏安,線路94條,長度6930.8公里;500千伏/220千伏聯絡變壓器3臺,總容量150萬千伏安。全省電網已形成最高交流電壓等級為500千伏、直流電壓等級為±660千伏,以500千伏為省域主網架、220千伏為市域主網架,發、輸、配協調發展的超高壓、大容量、高參數、高自動化的大型電網。
“十二五”期間,“外電入魯”工作取得重大實質性突破。±660千伏寧東直流送電工程于2011年建成投運,接納省外來電400萬千瓦;內蒙古錫盟~山東、陜北榆橫~山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通道和內蒙古上海廟~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獲得國家核準并開工建設。至2015年,全省電網高峰時段接納省外來電能力提高到750萬千瓦,累計接受省外電量2802億千瓦時。
(四)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十二五”期間,全省煤電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發展迅速,發電機組容量、參數、效率、環保性能、節水等技術指標不斷提高。大型先進壓水堆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突破,第三代核電技術已在海陽核電站中開展示范。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日益提升。直流輸電技術投入工程應用,特高壓輸電技術日趨成熟,同塔雙回(多回)線路、鋼管塔、大截面耐熱導線、GIS、HGIS、500千伏三相一體變壓器等新技術、新設備得到推廣和應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得到普遍使用,新、擴建22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全部實現無人值班,建成覆蓋全省的光纖主干網,變電站全部實現光纖通信,為智能電網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火電能效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我省積極落實節能減排政策,一方面,逐步關停淘汰落后機組,小火電關停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累計關停淘汰落后小型煤電機組107臺、容量322.5萬千瓦。2015年全省煤電機組每千瓦時供電標準煤耗320克,較2010年下降23克。另一方面,實施大氣污染減排重點工程,全部燃煤機組按照規定取消煙氣旁路,實行電力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快了燃煤火電脫硫脫硝工程,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現役燃煤機組進行更新改造或淘汰。2015年,全省火電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到55.9萬噸和48.7萬噸,較2010年分別減少20萬噸和21.9萬噸。
“十二五”期間,我省電力行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但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電源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煤電在電力裝機中比重高達85%,較全國平均約高19個百分點。單機30萬千瓦以下機組約占煤電裝機的36%,優化調整煤電結構任務依然艱巨。二是,電網調峰壓力日益增加。電力系統靈活調節電源比例偏低,調度運行和調峰成本補償機制不完善,調峰能力不足,難以適應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和大規模并網消費的要求。三是,配電網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局部地區、個別時段配電網供電能力依然薄弱,部分中壓配變及線路仍有重載、過載現象,城鄉間電力服務水平差距依然較大,農村電網智能化水平較低,部分老舊設備亟待升級。四是,違規建設煤電機組現象仍然存在。仍有個別企業在國家控制規劃規模外自行違規建設煤電機組,擾亂了電力市場正常秩序,增加了安全生產風險隱患,給全省大氣污染防治和總量控制工作造成了較大壓力。五是,體制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改革完善。競爭性環節由市場決定電力價格的機制沒有形成,市場配置電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現行管理體制還不能較好適應能源革命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