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能源行業也需要類似Google和騰訊一樣的數字化公司,基于物理連接架構,培育新的生態系統,成就能源變革,真正意義上的重塑人類和能源的關系。
能源變革從2001年德國通過可再生能源法開始,至此我們一直致力于開創一個全新的可再生能源世界。起步之初,大眾對新能源的經濟性有很多質疑,很多人認為光伏高昂的成本只適用于太空空間站,不適用于家庭;認為風電更適合內蒙古的牧民而不是廣大的低風速區域。
但是可再生能源的本質不是能源,本質是技術。隨著技術創新,風電和光伏的度電成本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也正因為此,我們在今天聽到對可再生能源的質疑聲越來越小,風電和光伏的發電成本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讓人們不會再去懷疑它的經濟性。
最近沙特石油全球董事會到遠景訪問探討能源的未來的時候,我告訴沙特能源部長,到2020年遠景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可以幫助沙特90%的土地上實現成本低至3美分/度的風電。但他問了我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個成本是否是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成本?”
這還不是。 在我們解決了度電成本的挑戰后,我們今天面臨著的是更大挑戰——能源系統協同成本。能源的大一統時代已經過去,能源世界正在逐步碎片化,將是由數以十億計的光伏板、風機、儲能電池、電動汽車、智能用電設備、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組成未來的能源系統。
新能源的協同成本因此被不斷推高,并形成新的行業擔憂:我們是否需要維持龐大的火電站作為備用電源來實現系統的穩定?風光的接入會不會影響電力調度?以電動車為例,試想如果現在北京的汽車保有量為500萬輛,其中100萬輛汽車變為電動車,北京的電力裝機需要提高五倍才能應對這些汽車的同時充電,這無疑又將增加系統的成本。
數字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看到解決能源系統的協同成本問題已經有了非常好的技術支持:從物聯網、云計算,到人工智能和實時控制,都能對解決系統協同提供技術支撐。
能源系統的物理世界打碎后,需要在數字世界重新統一融合。這樣的融合和重構,需要通過能源物聯網平臺來有效實現。而遠景已經開始了這樣的實踐: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100GW的可再生能源資產接入遠景的EnOS™能源物聯網平臺。通過EnOS™,這些分布在全球、跨越發電端和用電端的資產像一個交響樂團一樣,實時匹配供需,共同諧奏,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未來能源世界。
遠景能源展示EnOS™平臺的能源協同效應
在這樣的世界里,剛才提到的100萬輛新增電動汽車不僅不會成為負擔,反而能夠作為智能儲電單元來平衡整個系統,降低協同成本。
更進一步講,封閉系統的打碎會為我們提供更多新的機會,碎片化的系統才是真正的開放系統,只有在開放系統的平臺上才能塑造生態的繁榮。在通信行業,沒有移動互聯網把系統的打碎,就沒有騰訊和阿里。現在,能源行業也正通過無處不在的可再生能源實現碎片化,而我們希望通過EnOS™幫助創造繁榮的生態和全新的機會。
德國的sonnen正通過能源物聯網平臺EnOS™已經從歐洲最大儲能設備供應商變成了歐洲領先的能源零售與服務企業;美國領先的再保險公司正通過這個平臺開創光伏電站的保險新品種;香港中華電力正通過遠景的能源物聯網平臺EnOS加速其實現能源數字化轉型與施展智慧能源城市業務的新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