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塔筒頂著3支白色的巨大葉片,穩穩地“站”在波濤洶涌的海浪之上,陣陣海風吹過,葉片隨之歡快地轉動……9月1日上午,國家電投濱海北區H2#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現場,100臺4兆瓦風機正“工作”著。
“這100臺風機運轉產生的電能,將通過16回35千伏集電線路接入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再通過220千伏海纜送到陸上集控中心,與一期H1#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產生的電能一同并入國家電網。”國家電投江蘇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瑞軍告訴記者,截至8月底,H1和H2兩個海上風電項目累計發電量47721.23萬千瓦時,其中H1項目的可利用率達96.8%,H2項目的可利用率達92.5%。
國家電投濱海海上風電項目是我市風電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自2005年東臺國華第一個風電場特許權招標項目落地,我市陸上風電產業發展序幕開啟。截至目前,全市陸上風電累計并網309萬千瓦,年發電量達68億千瓦時。2015年開始,我市將風電開發重點由陸上轉向海上,海上風電開發步伐不斷加快,成為獨特一景。”市發改委能源處處長叢洪深說。
風電產業揚帆“出海”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兩個。”叢洪深介紹,從國家層面看,《國家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規模達1000萬千瓦,并網容量達500萬千瓦以上,這必將有力帶動海上風電設計研發、裝備制造、建設安裝、運維管理等全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從我市層面看,全市海岸線長度占全省的61%,沿海及近海70米高度風速超過7米/秒,有不可多得的風能資源。
如何將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委、市政府給出這樣一條發展路徑:將海上風電設備組裝和關鍵設備制造結合起來,重點突破關鍵零部件的制造,努力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完整風電產業鏈條;將海上風電裝備制造與風電核心技術研發結合起來,支持龍頭企業瞄準國際海上風電先進技術水平,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提升風電企業核心競爭力;將國內市場需求與國外市場需求結合起來,重點開拓國際市場,助推企業走國際化發展道路。
豐富的風能資源、美好的發展藍圖,吸引國內眾多風電巨頭“聞風而動”,紛紛加快對我市海上風電項目的布局——
國家電投集團先是用7個月時間建成投產了濱海北區H1#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后又歷時1年4個月,建成投產了濱海北區H2#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10萬千瓦項目擁有多個‘首創’,如首創海上風電基礎結構動力響應及疲勞壽命分析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首創海上風電基礎沉樁高精度實時測量技術,破解了單樁垂直度控制在3‰以內的世界性難題;首創海上風電分體安裝技術,突破了海上風電吊裝技術瓶頸等。”朱瑞軍介紹,因工期和造價均創造了同類項目標桿,10萬千瓦項目去年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
三峽新能源江浙公司在響水投資32.8億元,建設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該項目于2015年4月開工建設,共安裝37臺單機容量為4.0兆瓦的風電機組和18臺單機容量為3.0兆瓦的風電機組。2016年10月,項目主體工程全部風機并網發電。“這個項目應用了許多新技術,推進了關鍵設備國產化,尤其是海上風機,在國內首家運用金風3.0海上機型,不僅在行業內引領示范,更在國際上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響水長江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負責人許新鑫說。
東臺潮間帶風電場2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項目由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據介紹,該項目具有四個特點:一是在我國目前海上風電項目中單位容量最大;二是距陸地最遠;三是建有國內電壓等級最高的海上升壓站;四是項目海況最為復雜。“該項目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從小規模試驗示范向規模化發展邁進。項目建成后,年可發電5.3億度,實現銷售4.5億元,創利稅8000萬元,節約標煤16.8萬噸。”叢洪深說。
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也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業的跟進,如上緯風電樹脂項目于去年5月份正式投產,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風電樹脂及乙烯基酯生產基地;中材風電葉片項目新增6套葉片生產模具,建成國內一流的無塵葉片處理車間;投資20億元的遠景智能風電項目加快建設,2017年底第一臺風機下線。此外,美國TPI葉片、德國SGB變壓器、丹麥JSB葉片芯材、雙一模具、雙瑞風電葉片、雙菱定轉子支架、寶誠重工風機附件等項目也相繼“落戶”我市。
歷經“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到高、從內到外”等發展階段后,我市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風生水起。目前,我市共建成海上風電項目6個,總裝機容量111.25萬千瓦,核準在建5個,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預計到今年底,我市海上風電規模將達到150萬千瓦,居全國所有城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