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安徽、重慶、云南等3省所轄的8市(州、區)政府和林業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被生態環境部約談,因為他們轄區內的7個自然保護區存在嚴重的違規開發建設問題,甚至在被環保督察“點名”后,仍然違規審批、虛報情況、敷衍整改。
因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問題,一次性約談11名正廳級官員,過去并不多見。生態環境部此舉也被認為是發力自然保護區管理。
這場“超高規格”的約談緣起于一場代號為“綠盾”的行動。今年3月以來,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共同開展“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46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84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體檢,集中巡查、清理各級保護區內的舊賬新題。
保護區中看界立碑不明確、人員自由進出、垃圾隨意堆放、旅游生產設施“叫停不停”的仍然存在,有些地方甚至以“扶貧攻堅”“改善民生”的名義,為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問題撐起“保護傘”。保護區邊界劃定隨意,管理方式粗曠,核心區內存在大量原始居民更成為保護區的通病。
2018年6月5日至7月5日,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以下簡稱督察組)對云南省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其中點名楚雄州政府先后8次違規調減三峰山、恐龍河等5個州級自然保護區范圍,為開發建設風電場、公路、水庫等建設項目讓路,縮減保護區面積達591公頃,至今未得到整改。
部分地方官員進入約談會場后,甚至還在詢問:“為什么會被約談,轄區內的保護區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我國自然保護區確實存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產生與在座的各位無關,但是現階段,解決這些問題實實在在是各位的責任和義務。”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的這段話是此次約談會結束語,也吹響了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問題整治的沖鋒號。
巡查時,巡查人員發現,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內,神樹水電站未完成生態治理任務。
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需“閉門謝客”
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麓珠峰腳下,是去珠峰的必經之路。每年4月到10月,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都會形成一個季節性的商業中心,來自珠峰腳下的農牧民在這里搭起帳篷,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登山者提供住宿、熱水、餐食等服務。
一間帳篷旅館的老板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住宿價格每人每晚30元至50元,是農牧民每年一筆不小的收入。”
事實上,這樣的收入并不合法。巡查發現,這些帳篷旅館的搭建地位于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內禁止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挖沙等活動;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禁止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
“在保護區的核心區內開設旅館屬于違法行為,珠峰保護區應加快完善保護區管理機制,推進保護區規范化管理。”在日前召開的“綠盾2018”巡查座談會上,巡查人員對西藏自然保護區管理提出要求,隨后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也對該問題進行通報。
一直以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從未停止過博弈,但在最新一輪的較量之中,后者越來越占據上風。
今年4月,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的支柱產業年保玉則國家公園關門謝客了,總投資1216萬元的景區木棧道和帳篷營地被全部拆除。
巡查時,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天祝煤業仍在開采運輸。
年保玉則位于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是青藏高原重要水源地和綠色安全屏障,被譽為“天神后花園”。在年保玉則的山麓中,生長著千百年的云杉、松柏,山坡上有蟲草、貝母、大黃等名貴藥材。山腳下,野牦牛、藏羚羊、巖羊、白唇鹿、黑熊等珍貴動物成群出沒, 湖內有多種高原上特有的魚類。
年保玉則命運的轉折開始于2000年。隨著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成立,年保玉則先后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4A風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聲名鵲起之后,游客蜂擁而至。
2008年后,年保玉則景區人數開始增多,到了2013年、2014年游客更是急劇增加。根據久治縣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年保玉則景區共接待游客15.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14億元,貢獻了該縣1/4的GDP。
但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難免也對生態環境帶來擾動。由于游人素質參差不齊,亂扔垃圾,違規穿越,踐踏草場的不文明行為,讓年保玉則垃圾成堆,加速了雪山的退化。
巡查了解到祁連山華龍大灘煤礦正停產進行生態治理。
2016年7月,久治縣拆除了位于保護區內違規建設的拉則、煨桑臺并整治受損草場。如今,隨著年保玉則國家級地質公園停止對外開放,年保玉則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和游客接待中心也一并關停。
年保玉則的關停僅是一個縮影。今年四五月,青海陸續發布通告,位于可可西里、黃河源頭等涉及三江源、祁連山和青海湖等生態敏感的自然保護區的相關景區要禁止接待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