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風電并網的最主要實施主體,近一年來,國家電網也因風電并網問題承受著來自各方壓力。
5月28日,在國家電網風電發展工作座談會上,國家電網把地方政府、發電企業和風電設備廠商都請到了會上,還請四個主要風電大省吉林、內蒙古、河北和江蘇四省區發改委官員優先發言,講規劃,提問題,提要求。
“目的就是要讓地方風電發展規劃與電網規劃更好的銜接。”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指出。近幾年,風電迅猛發展,從中央到地方的風電發展規劃也在逐級膨脹,導致“電網有時都不知道風電場建在哪兒”。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的風電接入和配套送出工程投資近400億元,共接入風電1600萬千瓦,但仍有部分風電場未能及時并網。
記者還獲悉,國家能源局近期正在組織開展風電接入電網和市場消納研究工作,還帶隊赴丹麥、西班牙等國家考察學習歐洲風電并網消納經驗。
但是,對整個風電開發計劃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國家規劃的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近期,國家電網已完成了七大風電基地送出規劃、消納能力和消納市場的分析和研究。
5月28日,國家電網對外公布了七大風電基地2015和2020年接入系統及輸電規劃方案。
七大基地并網規劃
按照國家風電發展規劃,哈密、酒泉、河北、吉林、江蘇沿海、蒙東、蒙西七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將于2020年建成,規劃到2015年建成5808萬千瓦,2020年建成9017萬千瓦,占據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60%左右。
由于風電總裝機容量龐大,各基地均被冠以“陸上三峽”稱號。但與總裝機容量不匹配的是,大部分風電基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當地用電負荷低,自身消納能力弱。上述種種,決定了大部分電量需在更大范圍進行消納。
國家電網提出了“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以及由近及遠、分期建設的總體消納思路,并從2009年開始,組織國網經研院、有關網省公司和電力設計院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根據國家電網研究人員介紹,蒙西風電需要在蒙西及“三華”電網(華北電網、華中電網和華東電網)消納;蒙東風電在東北電網及華東電網消納;哈密風電在西北電網和華中、華北電網消納;酒泉風電在西北電網和華中電網消納;河北電網在“三華”電網消納;而吉林和江蘇則在區域內電網消納。
但是據測算,2015年,七大基地風電省區消納3708萬千瓦,跨區消納2100千瓦;而到2020年,省區消納4854萬千瓦,跨區消納則大幅上升至4163萬千瓦,這需建設大量遠距離輸電線路才能實現。
會上,內蒙古發改委的官員就要求國家電網加快內蒙古三條風電外送通道的建設,以滿足內蒙古遠期3800萬千瓦裝機所形成的龐大發電量。
舒印彪表示,近期已通過優化京津唐電網運行方式,將網內非供熱機組出力壓低至運行極限,使蒙西電網低谷時段送電容量從195萬千瓦增加到260萬千瓦左右,幫助內蒙古西部消納風電。
按照最新輸電方案,蒙西地區將通過查干淖爾、灰騰梁、桑根達萊500千伏站匯集1010萬千瓦風電,390萬千瓦通過錫盟至江蘇直流外送,620萬千瓦通過特高壓交流通道送出。蒙東地區主要通過開魯、珠日河、楊樹溝門、松山500千伏站匯集風電外送。2017年建設赤峰—江蘇±800千伏直流工程,線路長度1700公里。
對于外送通道的高投資成本問題,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認為,在建設外送通道上,應改變全額收購的思路,要有一定的棄風計劃,使輸電線路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