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吉林召開的國家電網風電工作座談會傳出了一個重要信號:國家電網擬全面實施對風電上網的嚴格準入。而國家電網已經提出了在風電場建設、風電入網、運行管理各個環節的企業標準,正在力推它們成為國家標準。能源局官員也表達了對風電準入門檻設置、風能預測管理以及合理“棄風”的公開首肯。
這次由主要風電省份地方發改委官員、各大能源集團風電業務負責人以及主要風電設備廠高管參加的會議,向業界傳遞了國家電網意圖強化風電上網管理的迫切心態。而國家電網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后,毫無疑問將對國內風電設備行業帶來洗牌效應,一些技術能力不夠的廠商將遭到淘汰。
國家電網回應“并網難”詰難
去年以來,隨著風電裝機的大規模上馬,“風電并網難”、“大量風電機組空轉”等呼聲不絕于耳。國家電網也因此受到業界詰難,被指稱怠于履行法律規定的“全額保障性收購”義務,阻礙了風電行業的發展。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在國家電網風電工作座談會上首次全面回應了這些業界詰難:一是沒有規劃,消納方向不明確,風電開發與電網建設之間不協調,不能做到有機銜接;二是風電項目與電網項目審批脫節,國家和地方分別審批,先批風電項目,后批電網項目;三是建設工期不匹配。
舒印彪稱風電開發與電網建設之間不協調,不能做到有機銜接是個很大的問題。有很多地方審批的4.99萬千瓦的風電場建設,國家電網并不清楚,無法進行配套建設。相反,電網建設項目審批一定要到北京,220千伏的要由國家電網公司出審批意見后省里核準,330千伏以上的都需要到國家能源局核準。而且,電網核準程序復雜,支撐性文件往往需要六、七個,建設階段、工期匹配上困難很大,“每一個塔基經過一個村莊都要取得鄉縣市省的支撐性文件。”
“以酒泉風電基地為例,一期規模為516萬千瓦,發改委2009年4月核準了380萬千瓦,但是電網750千伏的輸配電工程需要新建變電站840萬千伏安以及大量線路,總投資85億元,是到了今年3月才被正式核準的。”他說。“另一方面,風電項目建設周期短,通常首臺機組建設周期僅6個月,全部建成需一年左右,但是,電網工程建設周期長,輸電線路需要跨越很多市縣,750千伏輸電工程合理工期需要2年左右。”
“大家都說風電并網難,其實,一不難在建設,無非就是搞工程,國家電網一年投資3000億左右建設電網,這只占一小部分;二不難在技術,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對于風電與電網的融合技術有了很多突破;三也不難在運行,盡管風電運行難,但卻不難在運行。”舒印彪說,“并網難,難在管理!”
舒印彪的意思是,國家電網承擔著全額保障性收購的責任,卻不掌握有控制力的手段和工具。面對在場濟濟一堂的包括地方政府官員、各大發電集團和風電設備商在內的大批風電界人士,舒印彪說,“我希望我們能從了解,到理解,到相互支持,再到齊心協力。”
對風電上網將實施嚴格準入
值得高度關注的是,強調風電上網的嚴格準入已經成為國家電網下一步風電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電網在這次座談會上特別強調:加強并網技術管理的程序化和規范化,建立檢測制度。
此外,在能源局的支持下,由國家電網自己投資3.5億在其旗下中國電科院建立的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的基礎研究平臺已基本完成,將作為風電機組的入網檢測機構,標志著國家電網將拿到發放風電機組“入網證”的生殺大權。
據國家電網內部人士稱,原本國家電網提議為“建立強制檢測制度”,后經慎重考慮,去掉了“強制”二字。不過,這卻可反映國家電網意圖強化風電管理的迫切心態。
國家電網在會上還對各個階段的程序化和規范化提出了門檻:在風電工程前期工作階段,要對接入系統方案進行審查,對百萬級項目,要首先開展輸電系統規劃設計;設計招標階段,推廣國家電網制定的風電場標準化、規范化設計方案;簽訂并網協議階段,要做好并網檢測;并網運行階段,要加強監測與考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風機檢測制度方面,國家電網提出建立嚴格的入網認證和并網檢測制度。對新投產風電場,按照《風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的要求,開展風機入網認證和并網檢測,保證風機性能和電網安全。而對已投產機組要進行評估,不合要求的要逐步實施改造。
上述《風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是國家電網2009年12月頒布,它與國家電網今年2月頒布的《風電調度運行管理規范》是國家電網在風電領域的主要企業標準。前者提出,風電場要具備功率控制、功率預測、低電壓穿越、監控通信等功能要求。例如,在業界關心的低電壓穿越方面,要求風電場在并網點電壓跌落到20%的時候,能夠保持0.625秒不脫網運行。
而后者則進一步提出了風電廠在并網管理、調試期管理、調度運行管理、發電計劃管理、檢修管理、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化裝場置管理、通信運行管理以及調度自動化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電網公司正在力圖使它們成為國家標準,以便盡快投入全面實施。而舒印彪也在會上直接表示,“我希望盡快上升為國家標準,這不是誰約束誰,誰管著誰,而是讓風電市場的參與者各干好各的活兒。”
舒印彪舉例稱,4月12日,吉林某地區風電負荷從78萬千瓦一下子跳到13萬千瓦,區域內的據稱都有低電壓穿越能力的305臺風機,結果卻是184臺機組脫網,以致該地區500千伏一條線路跳閘。“原因就是沒有強制的入網認證和并網檢測制度,”舒印彪說,責任都在我們這里,但我們卻一點辦法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