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溫州擂臺·六比競賽”現場會上,蒼南亮出華能蒼南2號海上風電項目參與比拼。
這是蒼南今年在建的第3個海上風電項目。3個項目加起來,在建裝機容量突破了百萬千瓦,是全省縣(市、區)最多的。
開發海上風電,蒼南可以說“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謀劃10余年,今年終于進入集中建設期。在沒有先發優勢的情況下,蒼南如何才能后來居上?
為什么晚?
晚,是因為難。與陸地施工不同,海上施工受天氣、海浪等自然因素影響大。蒼南海域多臺風,涌浪頻繁,洋流變化無常,作業困難重重。
簡單做個對比:目前國內離岸最遠的江蘇大豐H8-2海上風電場,離岸距離超80千米,但水深只有7.5至20.9米;而蒼南首個施工的4號海上風電場離岸距離僅36千米,水深則達到了27至35米。
可以說,往前推幾年,當時的技術條件還難以在蒼南落地。蒼南4號海上風電在建設過程中,就遇到了施工窗口期短、打樁困難等一系列難題。建設方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嘗試,比如工程承臺鋼樁長度達到134米,刷新了國內工程打入樁的長度紀錄;承臺混凝土作業模式也從傳統的海上現澆調整為陸地預制。
由于動工晚,直接導致蒼南的海上風電工程錯過了政策紅利期。從今年開始,海上風電國家補貼已全面取消,上網電價近乎腰斬,進入平價時代。華潤蒼南1號海上風電便是國內首個開工的平價海上風電項目。沒有了補貼,運營壓力陡增。

華潤蒼南1號海上風電項目。共享聯盟蒼南站供圖
為什么集中爆發?
在“六比”現場會上,蒼南列舉了今年強動能的重大項目,和海上風電相關的占了一大半。
總投資240億元的3號和5號海上風電年內核準,總投資76億元的1號海上風電并網發電,遠景蒼南零碳產業基地總裝生產中心投產,總投資6億元的華潤氫燃料動力電池項目和總投資5億元的風機電機頭部企業江蘇新華永項目年內開工……動輒數十上百億的項目令人振奮。
從蒼南層面講,傳統制造業體量偏小,需要尋求未來的支柱產業。蒼南打出了“千億核電”與“千億風電”的未來產業目標,在政策支持上必然全力以赴。比如華能蒼南2號海上風電從簽約到核準僅用時4個月,創下全省同類項目核準最快速度。
但作為追求利潤的企業,為何在政策紅利消失后紛紛落戶蒼南?他們看重的同樣是未來,是市場前景。截至2021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還不到陸上風電的十分之一。在技術不斷升級,建設難度、運營成本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靠近電力消費中心的海上風電優勢漸顯。經論證,蒼南風電場資源規模可達1480萬千瓦,接近三峽水電站的三分之二,開發空間巨大。

華能蒼南4號海上風電項目 李士明 攝
如何后來居上?
我們先來看看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歷程。2007年,我國海上風電起步階段,海上風機單機容量停留在1.5MW的層次,目前已突破10MW。江蘇鹽城被稱為“海上三峽”,歷年共建成23座海上風電場,風機1355臺,總裝機容量5520MW,平均每臺風機的裝機容量約4MW。
那蒼南是什么情況呢?蒼南1號海上風電項目的單機裝機容量達到了10MW,是10MW大葉片抗臺機型在國內首次商業化應用。而華能蒼南2號海上風電項目則全部安裝8.5MW風電機組。也就是說,目前蒼南的單機裝機容量比鹽城至少翻了一番。
后發的優勢,在于繞過了前期的發展階段,直接享受“低成本、高效率”。但后發的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終將被新的后來者追上。
要鎖定優勢,必須后發變“厚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掌握前沿科技。蒼南已有謀劃,遠景蒼南零碳產業基地總裝生產中心、風機電機頭部企業江蘇新華永項目、華潤氫燃料動力電池等產業鏈項目陸續落地。但外引還不夠,還要內聯。溫州不乏相關領域的佼佼者,比如瑞安的永安機械生產的液壓沖擊錘,就打破了海上風電打樁錘的國外壟斷。
海上風電,真正的戰場在深遠海。目前,深遠海海上風電的技術還不成熟,風電場建設、電力輸送、制氫等環節都存在難題。溫州未雨綢繆,引進了金風科技的深遠海漂浮式研發總部基地,這樣的近鄰更要多多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