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国产,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看資訊 >其他消息 > 秦海巖:預測到2030年,風電對碳纖維需求增至20萬噸

秦海巖:預測到2030年,風電對碳纖維需求增至20萬噸

2022-11-14 來源:風芒能源 瀏覽數:403

11月12日21:30重磅播出的中國強度篇——棟梁之材,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做客“對話”講述中國建材集團,聚力打造“國之大材 勇擔材料強國使命的精彩故事!

  11月12日21:30重磅播出的中國強度篇——棟梁之材,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做客“對話”講述中國建材集團,聚力打造“國之大材 勇擔材料強國使命的精彩故事!
  
  在對話中,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周育先表示,2021年,我們國家整個的碳纖維的消耗量是在6.3萬噸。其中有2/3是進口的,1/3是自產的。中國建材青海這個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到了今年年底就能達到2.5萬噸。那也就是說,該基地的投產基本上能夠滿足我們國家1/3的供貨量。到了2022年年底,我們國家可能有2/3是可以用我們自己的國產。所以這個實際上是一個非??缭降倪M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表示,碳纖維產量提高了,規模上來以后,能用,同時又能用得起,那么這樣的話就會帶動一系列的比如能源企業,能用碳纖維的產業來用它。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現在葉片用到了碳纖維的比重還是非常小的,但是未來風電行業對碳纖維的用量,我覺得會遠遠超過其他各行業加起來。
  
  舉個例子,就是去年2021年,我們行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葉片使用碳纖維,我們用量是3萬噸,基本上占了全球的30%的碳纖維的用量了,未來更大的葉片應用,那我們這個需求量會成倍的增長。
  
  我們預測過,如果到2025年,因為海上風電的發展,大葉片的發展,我們需求是9萬噸。到2030年可能要增長到20萬噸,所以這時候碳纖維對我們行業來說非常重要。碳纖維的性能能滿足我們行業的需求。但是對行業來說,制約我們使用碳纖維的關鍵的制約點就是價格成本,現在基本上我們這個行業買碳纖維要140元每公斤,這個價格對風電行業來說太貴了,如果價格降到100塊錢以下,降到70塊錢,那對我們行業來說真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
  
  左:著名力學和復合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
  
  右: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會秘書長秦海巖
 
  它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基石,決定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它被稱為黑色黃金,曾被國外封鎖禁運。一項技術,決定一個產業,甚至是國家的命運。對話中國產業坐標,解鎖中國強度,探秘棟梁之材。
  
  主持人:大家好,這里是對話中國這10年產業坐標,今天我們請到的是中國強度的代言人,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周育先來讓我們歡迎他。
  
  周育先:您好。
  
  主持人:來,請您站上我們的坐標開啟點,為我們開啟今天的坐標。好,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周總今天定位的產業坐標會把我們帶到哪里?周總能不能跟大家來解釋一下,T1000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含義?
  
  周育先:T1000實際上是一個強度指標,T1000在中國來說,目前的碳纖維里面強度是最高的一種牌號的碳纖維。
  
  主持人:謝謝您的解密。今天我們就沿著這樣的一個中國強度共同來探究我們的產業坐標。來,周總您請坐。同時我們今天也要特別歡迎來到現場的兩位產業坐標的見證者,他們分別是著名力學和復合材料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院士。杜院士開啟了我們中國復合材料之路。還有一位見證嘉賓是世界風能協會的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秘書長秦海巖。歡迎。我們今天圍繞的關鍵詞毫無疑問就是材料。
  
  我很好奇像我們今天節目一開始,您給大家展現的坐標點上的T1000這樣,到底它的強度有多強?
  
  周育先:你看在現場有一根T1000,就這樣一束碳纖維一米長的話才0.5克。但是它的強度可以承擔500公斤左右的力量。我們手指頭粗的這樣的一個碳纖維束的話,可以拉動兩架C919的飛機。
  
  主持人:那我就在想,這樣的一種新材料,這么厲害。我看到過一個說法說碳纖維叫做黑色黃金。那我就更不敢想象它的價格有多高。
  
  周育先:像T1000這樣的碳纖維,曾經也出現過1000萬元一噸。但是現在比如說我們集團已經研發出來了 T1000的這樣的碳纖維,目前市場上面的售價已經是1000萬元的1/3左右,就是這兩三百萬元/噸。
  
  主持人:所以我剛才提著那顆心稍微放下來了一點點。您能不能在今天的節目當中帶著大家看看,黑色黃金到底是經過了怎樣的一個過程生產出來。
  
  周育先:我們有一個萬噸的基地在青海,是全球最大的T700、T800生產基地。
  
  主持人:我們一起來呼叫我們的產業坐標。
  
  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連峰:董事長好,大家好,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青海西寧中復神鷹公司。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級工程,我國首個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的現場。我身后是數據信息中心,也是萬噸基地的大腦,每秒有數10萬數據在這里交互傳輸,控制著這個超級工程的運行。說到這個超級工程,這個包含3000多個關鍵工藝點的龐大的生產系統,從起初的一片荒地到建成投產,僅僅用了700多天的時間。經過緊張建設,我們基地于2021年9月實現了一次性投產成功。好的,主持人,我先介紹到這里。
  
  主持人: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為什么我們在現場看到的碳纖維是黑色的。但是剛才我們看到的都是白色的,您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什么原因嗎?
  
  連峰:好的。我現在也來到了生產車間,在這里我帶大家一探究竟。碳纖維生產流程有1000多米長,分為聚合、紡絲和碳化三大工序。這里是碳化生產線,大家可以看到這里,這些白色的纖維是原絲,是在上一個紡織工具生產出來的。我們采用的核心技術是我們在國內首次自主開發的干噴絲紡技術。
  
  大家可以看這里,白色的原絲經過熱處理后,顏色逐步變深,形成了這種遞變色,很漂亮,最終變成黑色的碳纖維。這些纖維后續還要經過1000多度的高溫處理,逐步由有機纖維演變成無機纖維,碳含量也從67%逐步升高到95%以上。這里是碳纖維生產的最后一道工序,卷繞工序。經過長途跋涉和千錘百煉,剛才那些白色的原絲最終變成了這一根根黑色的碳纖維。好的,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
  
  主持人:其實剛才的很多畫面讓我覺得好像是在紡織廠里面一樣,跟之前我們看到的紡織廠里面在紡紗、在織布很像,但原材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那到底碳纖維是用什么做的?
  
  周育先:來自于我們的石油化工里邊的一種原料叫丙烯腈,從結構上看,這個丙烯腈就是,黑的是代表碳,白的是代表氫,然后藍的是氮,這么樣的一個是有機的要變成無機的,最后要做成一個什么樣,都變成類似這樣的網狀層的結構,而且全是碳了,而且純度越高,它的強度就會越高,缺陷就會越少。
  
  主持人:那碳纖維一直也被大家稱作是材料王國當中“皇冠上的明珠”,為什么碳纖維會如此的重要?
  
  周育先:碳纖維它本身具有非常好的力學性能和其他的綜合性能,比如說碳纖維的強度是鋼的10倍,但是它的密度又只有鋼的1/4,就是單位重量所體現出來的強度是鋼的40倍。所以如果是在一定的應用領域里邊,比如說汽車、航空航天器,重量的降低對它的要求是非常嚴的。比如說一輛汽車如果能夠減重一公斤,那他就能夠多跑很多的路。如果是從航空航天來說,一顆衛星能夠減重10公斤,那就不得了了。
  
  杜善義:過去我們航天的創始人錢學森先生在1961年講到了,一個零件減少一克重量都是貢獻。我多一公斤可能就要多花1萬美金,過去還貴2萬美金。但是更重要的你減一公斤,我有效載荷就可以多了,相機、各種通訊的,這些設備就可以比較多,所以它的意義是非常大。
  
  主持人:謝謝杜院士,我們現在國內可以造的最強的強度是不是T1000?
  
  周育先:因為從國際上我們現在能夠做到T1000,剛才看到的生產線是做T700、T800的。
  
  主持人:T700、T800跟T1000,它們在強度上的差別可以用什么樣的感性的方式來認識?
  
  周育先:如果你要是按照一般的來說,相對比較低一點的就是T300。T300的應用領域,在現在一般用的比較大的面,就在風力發電葉片就可以用。比如說我們的網球拍、羽毛球拍、滑雪板這些大部分用的是T700,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航空航天,從火箭的發射的火箭筒體到上面的衛星,以及到了現在的空間站,很多的部件都需要用T700、T80甚至T1000這樣的去做。
  
  主持人:從數字上來看T300、T700,似乎差距不大。但是真正回到我們碳纖維的生產過程當中,我要實現從T300突破到可以生產T700、T1000,這個難度大不大?
  
  周育先:這個難度實際上也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國家實際上是在2009年之前,就已經出來了T300這樣的碳纖維。但是才發現,用這種工藝它做不出來T700、T800,那T1000就根本不用去想了。所以就必須要去跟蹤全球領先的這種生產工藝。而這種生產工藝它本身對我們就是封鎖的。產品有時候都是禁運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建材從2009年開始另辟蹊徑,試驗工作一直在做,但是從2009年一直到2012年的時候,連續三年就出不來東西。中復神鷹的現在的董事長張國良先生,他那個時候一直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發工作。他其中跟我說過一段話,研發的高潮的時候,(研發費用相當于)每天燒一輛桑塔納的車。一天的研發費用就有這么大。那么通過了三年多的努力,終于突破了從0到1,就是從原來的T300出來了T700這樣的碳纖維。
  
  主持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杜院士您是見證者,這么多的科研人員攻堅克難。什么樣的瞬間,什么樣的時刻讓您印象最深?
  
  杜善義:這件事情確實我經歷了很長時間,因為我們國家碳纖維理論上來說,我們屬于清醒的還是比較早。1959年日本人發明了碳纖維,和其他國家一樣,我們1966年就開始在做這件事情。
  
  那么做這件事情,我們的速度并不快,因為當時國家還不是像現在這么富裕。大概到2019年以前這個階段,基本上是以引進為主。但是到2019年、2020年左右,人家就開始禁運了。于是這件事情就成我們最厲害的一個“卡脖子”的問題了。我們的飛機等著碳纖維,我們的衛星也等著碳纖維。
  
  主持人:如果當時我們不去這么努力去攻克這個“卡脖子”的問題。您能夠想象今天我們會面臨什么樣的困難?
  
  杜善義:不過那是不可想象的??梢灾v我們的航空,我們的航天,包括講的現在風電,包括我們的船艦如此等等,我想做我們是能做,但水平可能會極低。因為材料它本身是一切裝備的一個設計的基礎,它不好你裝備本身它可能就比較落后。所以我講,這是涉及到國家一個工業水平的問題。
  
  主持人:我們攻克了提高強度的核心技術,那再上點產能,這個難度大不大?
  
  周育先:剛才說了從我們的中國建材的T300到T700,0到1花了3年時間??墒俏覀儚?到100,我們差不多花了有7年時間。所以從1到100的這一段花的時間更多,需要的資金也更大。
  
  從這個7年過程當中,我們需要解決的是量產化的裝備要自主可控,國產。如果簡單的比喻的話,就是0到1,也有人說翻過了珠穆朗瑪峰,實際上從1到100,我覺得更多的你可以去比喻成走向了空間,就是真正地進行了太空的行走。
  
  所以我們有時候說中國建材花了大幾十億、十幾年的努力才能夠解決T300到T700 T800、T1000的0到1,又能夠解決了1到100。如果我們不從1到100,就沒有像剛才看到的這樣的萬噸的基地,實際上你就轉化不成大面積的用,也解決不了我們的航空航天上面的應用。因為只有量產,才能性能穩定、一致。如果你沒有量產,只有在實驗室里邊拿出來一點,那是不敢用在航空航天上。
  
  主持人:我們剛才已經看到,今天的我們早已經擁有了可以生產萬噸級產量的這樣的一個生產基地。這個萬噸級剛才您強調了,這其實是我們行業發展的一個標志。如果說它是標志的話,它對我們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杜善義:這個意義我想重要的是有兩個,第一個意義它就是能滿足需求,因為我們中國對碳纖維的需求是越來越快,大概在2021、2022年,我們已經差不多將近達到了世界總的碳纖維需求量的50%,這個需求量在世界絕對是第一,所以是解決需求問題。
  
  第二個問題來講,這個萬噸級的解決的本身,我想應該說在我們從事材料這個行業的研究中間,我們是樹立了信心。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能做,我們可能將來做都比他好、比他快?,F在已經可以預測,我們碳纖維的發展速度會超過國外的。而且我想大概在三兩年之內,我們不管從我們的質量和從我們的數量,應該說我認為至少是和國外并跑,甚至我想可能會超過。
  
  周育先:剛才杜院士說的很對,就是作為中國建材在做這個萬噸級基地,實際上是對中國建材研發成果的一個最好驗證,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我們整個國家的材料產業的進步。
  
  主持人:像這樣的基地,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決我們從前依賴進口的現狀。
  
  周育先:比如說2021年,舉個例子的話,我們國家整個的碳纖維的消耗量是在6.3萬噸,有2/3是進口的。1/3是自產的。但是我們這個基地,到了今年年底就能達到2.5萬噸。那也就是說,我們基地的投產基本上能夠滿足我們國家1/3的供貨量。到了2022年年底,我們國家可能有2/3是可以用我們自己的國產。所以這個實際上是一個非??缭降倪M步。
  
  主持人:這個前景應該會讓杜院士特別欣慰。從60年代開始,我們終于迎來了這一天。如果我們在量產上滿足了各行各業的需求的話,是不是意味著以前一些用不上碳纖維的,或者說用不起碳纖維的、沒機會用的,他們因此都可以來使用碳纖維了。
  
  杜善義:我們產量提高了,規模上來以后,能用,同時又能用得起,那么這樣的話就會帶動一系列的能用碳纖維的產業來用它。所以現在碳纖維已經是從國防、航空到其他的企業,比如說能源企業、現代交通企業、海洋工程和船舶結構,包括我們基礎建設的基礎設施,甚至包括橋梁等,碳纖維用的范圍就非常廣泛。這樣的話就提高各種裝備的水平。這個不僅是作為材料,作為裝備來看,我們可以進入到國際競爭行列。
  
  舉例來講,大飛機他要參加國際競爭,要看它碳纖維用多少。波音787,在結構上要用50%碳纖維??湛?50要用53%。所以將來我們的C929和他同類的飛機,使用碳纖維一定要超過50%。沒有這個,你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用戶的擴大,您身旁的秦先生對這點是特別有感觸。在風電領域,在行業內我們的葉片用到了碳纖維的比重,已經提高到了什么樣的一個程度。
  
  秦海巖:現在葉片用到了碳纖維的比重還是非常小的,但是未來風電行業對碳纖維的用量,我覺得會遠遠超過其他各行業加起來。
  
  舉個例子,就是去年2021年,我們行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葉片使用碳纖維,我們用量是3萬噸,基本上占了全球的30%的碳纖維的用量了,未來更大的葉片應用,那我們這個需求量會成倍的增長。
  
  我們預測過,如果到2025年,因為海上風電的發展,大葉片的發展,我們需求是9萬噸。到2030年可能要增長到20萬噸,所以這時候碳纖維對我們行業來說非常重要。碳纖維的性能能滿足我們行業的需求。但是對行業來說,制約我們使用碳纖維的關鍵的制約點就是價格成本,現在基本上我們這個行業買碳纖維要140元每公斤,這個價格對風電行業來說太貴了,如果價格降到100塊錢以下,降到70塊錢,那對我們行業來說真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
  
  主持人:謝謝秦先生把市場的聲音帶到了我們今天《對話》的現場。
  
  我很好奇,周總您剛才聽到我們期待產能進一步的提升,你的心中是充滿了驚喜,說我們有更多的訂單來了,還是有一點隱隱的擔心,是我們現在的產能真的可能還跟市場的需求之間沒有辦法完美地匹配?
  
  周育先:我們目前的成熟的技術,上產能沒有障礙。所以我們真正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我們要在產能往前走的過程當中,還需要不斷的去做技術進步,降低成本、穩定性能,能夠使得這個價格更具有進入到千家萬戶這樣的一個水平。
  
  主持人:秦會長您說的100指的是t1000的價格還是t300。
  
  秦海巖:T300對我們來說就足夠用了。
  
  周育先:因為在風力發電葉片上面,它的綜合性能的話不需要T1000。
  
  主持人:節目進行到這里,相信材料這兩個字讓所有的觀眾已經更多了一份了解和認識,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叫材料就是強國之基。周總您一直都在跟材料打交道,能不能告訴我們您對材料的認識?
  
  周育先:我是一直從事材料。大學學的材料專業,后來也一直從事材料的研發和制造。我自己覺得,第一點,現在全世界的科技和產業革命到了,現在這種程度,實際上新材料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先導和基石。每一個國家自己的國民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國防建設上面的衡量指標,就是新材料的水平。全世界來看的話,有70%以上的新的戰略性發展都是依靠了新材料。
  
  第二點來說,就是像總書記說的新材料是一個基礎的和戰略的產業,每一項新的技術,每一項新的產品以及每一項新的裝備和工程的創新的突破,都是要基于材料的突破,全世界的國家都會把戰略性的領域都設定成新材料的突破。那么從現在全世界看的話,新材料之所以持續的這些年能夠高速的成長,背后是隱含著像美國、德國、日本這樣的制造強國,它在產業的政策上面在支持新材料的發展,使得我們全世界要突破,新材料的技術的壁壘越來越高,這個也是它的戰略性的價值所在。
  
  所以中國要變成一個制造大國,轉化成一個制造強國,離不開材料,更離不開新材料。
  
  主持人:我相信很多的觀眾對剛才您說的這些都會有共鳴。因為事實上伴隨著新材料在很多領域的應用,老百姓也開始接觸到了一些,我們從前其實會略感陌生的一些材料名稱,可是今天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出現了,除了您帶到現場的碳纖維之外,這個白色的又是屬于什么樣的纖維?
  
  周育先:白色的就是玻璃纖維。目前用在風電葉片上面最多的產品,那么玻璃纖維作為中國建材集團來說,是世界老大。在我們中國建材集團里新材料的板塊里邊,規模最大的就是玻璃纖維。產能在全球有359萬噸。這個玻璃纖維,它用的范圍就非常廣,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的手機。
  
  我們的手機的外殼就是用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做的,所以一般的不會那么容易斷。你除了這個手機以外,我們家里邊的冰箱、洗衣機的殼板,現在幾乎絕大部分都是用了玻璃纖維的增強復合材料做。
  
  除了在國內布局以外,中國建材的玻璃纖維還在全球做了布局,在美國有工廠,在埃及也有工廠。在埃及的工廠第一條線就是8萬噸,第二條線就是12萬噸,我們現在還在做10萬噸以上的第三條線。所以我們可以看看埃及的生產基地。
  
  主持人:好的,來我們呼叫一下。
  
  巨石埃及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平 :這里是埃及東北部的蘇伊士經濟特區,中國玻璃纖維在海外最大的生產基地,占地面積達到36萬平方米,相當于50個足球場的大小,現在我就帶大家到廠里去轉一轉。
  
  吳平:我現在所處的是絡紗車間,就是將玻璃纖維加工成一個個紗團的地方,便于成品包裝發往客戶。我們的市場主要是歐洲市場和北美市場,歐洲市場上有27%的產品都是由這個基地供給生產出來的。
  
  主持人:我們特別想知道一下我們今天提到的玻璃纖維它跟玻璃之間又是什么關系?是玻璃把它拉成了絲就叫玻璃纖維嗎?
  
  吳平:是的,主持人,很多人對玻璃纖維是怎樣制成的,都有這方面的疑問,玻璃纖維和傳統玻璃是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相似的是,傳統玻璃和玻璃纖維都需要用到礦石,然后將它進行融化,像我手中這塊就是我們用的原料石英砂,然后不同的是玻璃纖維的制成工藝要復雜得多,然后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手里現在拿的這一處是玻璃纖維紗,它跟粉絲差不多粗細,其實這一束紗里面有2000多根玻璃纖維單絲。每一根玻璃纖維單絲,它的直徑只有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所以說也就決定了它是一種非常好的超高模量復合材料。
  
  什么是超高模量?就說是在任何方向下面,它都可以承受很大的力。讓大家去看一下,我現在這樣拉一下,你能感受得到它就很抗拉的。然后我們可以看一下前面有一臺測試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樣條的拉伸設備。目前正在進行測試拉伸強度。目前已經顯示了它的拉伸拉力已經超過了100Gpa,100Gpa是一個什么概念?相當于一噸的東西放在了針尖上所承受的壓力。
  
  中建材巨石埃及從2012年的8萬噸發展到目前的20萬噸基地,實現了整套成熟的玻纖生產技術向海外輸出。截止目前,埃及基地累計為當地創造了超4,000萬美元的稅收收入和超1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中建材巨石埃及基地目前已經使埃及成為全球第四大玻璃纖維生產國。
  
  尊敬的周總、主持人,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
  
  主持人:在這樣的講解當中,大家看到了從企業強,我們已經邁進到了行業強,中國強度正在被世界所認可。杜院士,玻璃纖維產業到底對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建設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杜善義:從玻璃纖維的作用,它的科技含量,我們中國目前的產量這個情況來看,可以講,起碼是彰顯了中國工業的實力。
  
  秦海巖:謝謝杜院士。
  
  主持人:秦秘書長,這個句式您想怎么表達。
  
  秦海巖:決定了中國風電行業能不能創新高質量發展。
  
  主持人:這也是始終在自己的專業當中。周總您如果也來答一答這道題,您的回答是什么?
  
  周育先: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玻璃纖維的,我們在全球的地位的或者叫產量是彰顯了,中國建材能夠把成果轉化成產業的一個最好的例子之一。我覺得我們現在更要做得,是要把產業做強,要把企業做強。
  
  主持人:您說到把產品做強,就恰恰對了我們秦秘書長的胃口。就我們現在的技術能力到底可以支撐我們生產出多強的風電葉片,咱們就聚焦這個領域。
  
  周育先:可以啊,那就先去看看中國建材有一個風電葉片的基地,我們去看看風電基地。
  
  主持人:我問啥他都有備而來,好的,來我們呼叫一下。
  
  中材葉片:大家好,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中材葉片江蘇阜寧工廠,這里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風電葉片生產基地,國家級綠色工廠。目前車間正在試制的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葉片。新羅馬122,現在讓我們去車間看一看。
  
  這個是122米葉片生產現場。這個龐然大物像一艘巨大的船舶,看起來非常震撼。它的重量高達54噸,它的表面積展開后有1200平方米,相當于2.5個籃球場,它的高度有6米多高,相當于2層樓的高度。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拉擠主梁自動組裝生產線,大家可能想象不到的是外觀看起來簡單的葉片,它的核心部件是像拼積木一樣一點一點搭建而成,等所有的尺寸都測量合格后,使用粘貼膠將兩片殼體對接粘合在一起。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模具翻轉,這是合模前非常關鍵的一步,每個殼體加腹板的重量將近30噸。我讓大家看一下以前記錄的畫面,首先要把它先舉到13米的高度,然后再進行翻轉,整個翻轉的過程尺寸精度要控制在一毫米以內,這個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需要經過反復實驗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我這邊的情況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你帶來的介紹,看到了剛才的震撼的場景,我覺得我們4個人都很激動,但是最激動的毫無疑問應該是秦秘書長。
  
  秦海巖:非常激動,也非常自豪,風電人的自豪,我們現在122米全球最長的葉片,我們能做出來,但是想想20年前我們風電剛起步的時候,我們用葉片只有十幾米,當時還設計不了風電葉片,我們只能用直升機淘汰下螺旋槳做葉片,在中國第一臺風力發電機組用的葉片。
  
  主持人:我想知道一下。如果我們用的是十幾米的風電葉片和100米的風電葉片,它的區別、它產生的效能會有什么樣的不同?
  
  秦海巖:十幾米可能只有幾十千瓦,我們剛講600千瓦就要做到20米了,我們做到1.5兆瓦,要做到50米長,我們現在5兆瓦、陸上已經到7兆瓦了,5兆瓦就要做到90米長,我們現在要做到16兆瓦,要122米。然后我們“十四五”正在研發20兆瓦的,那時候葉片要達到130米。沒有這個材料的進步,風電行業是不可能進步的。
  
  周育先:實際上它就是新能源的一個趨勢,對,因為它這個趨勢是從陸地的風能發電轉移到了海上風能發電,海上從近?,F在已經開發到了深海。
  
  他去檢修都不是坐船,都得坐直升飛機出去做檢修。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是一臺風力發電都是小小的,你就是要很多個,維修的成本,投資的成本,安裝的成本肯定會大很多。
  
  秦海巖:葉片它不僅是一個長度的問題,它不是平的,它是有翼型的。翼型的好壞決定了我們捕獲風的效率。以前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翼型,我們也不會氣動設計,我們要跟國外學。每年花接近1000萬元設計一支葉片。現在已經全部掌握了,這氣動外形的設計。那氣動外形設計之后,你還要有結構設計。怎么用玻璃纖維和碳纖維把葉片做成這樣的形狀。就是122米葉片,它也是主梁上用碳纖維,其他的殼體還是要用玻璃纖維的。結構設計完了就是工藝設計。怎么能保證灌膠,不產生缺陷,所以這有一系列的難題,尤其葉片大了之后它就柔了,柔了之后剛性就小了,對我們風電是有很大影響,那我們怎么樣保持它的剛度,還要降低它的重量,這里面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放大,我把葉片模具做長一點,鋪的長一點就行了,這里面有很多核心的技術要去攻克。
  
  周育先:你看一個122米葉片就五十幾噸了。五十幾噸三支一片加在一起,那就是得100多噸。那100多噸它是要加到主軸上面去的,還要再旋轉,所以真正的用玻璃纖維、用碳纖維去做一些替代,重量能降低20%,那就是能夠降低20噸,對于后面配套的系統集成的成本的下降,性能的穩定貢獻是巨大的。
  
  主持人:我們想問一問杜院士,剛才大家提到了,我們在葉片的長度上不斷的在突破,這并不僅僅是中國一家在做,大家都這么不遺余力的在葉片的長度上在完成自己的突破,是為了到達什么樣的一個目的地。
  
  杜善義:主要還是去提高生產效率,你越長它肯定的,它這個功能就越大,你發電發的就越多。
  
  那么第二個問題來看,這個本身也是代表了你高端裝備這個水平,我這么高能做出來你做不了,因為長了以后它的科技含量就夠了。
  
  主持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嗎?從一般長度的葉片到大葉片,再到可以支撐我們海上風力發電對所采用的葉片,這樣的難度其實是逐級提升的,它也展現了我們在高端制造領域當中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對。
  
  秦海巖:我覺得其實葉片增長只是新能源風電行業技術競爭的一個縮影,未來誰能掌握新能源的技術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
  
  主持人:這句話好像是說給周總聽的對。誰掌握了我們材料的制高點,誰可能就會掌握未來新能源發展的制高點。
  
  周育先: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中國建材能夠去做的是,站在材料的需求端地牽引,我們去準備一些未來以及現在已經有需求的一些新的領域的開發。現在綠色能源這一塊的發展趨勢來看,氫能源也是一個未來發展的方向。
  
  主持人:但是它有一個特別大的障礙,就是它的存儲其實是很考驗人的。
  
  周育先:是因為氫它本身分子量很小很輕,怎么樣能夠解決氫的儲存運輸。這個就是對發展氫能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像我們的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還有能源局出臺了一個十四五的規劃,未來的氫能源的發展就會有10萬億級這樣的一個規模,那么它的核心的除了燃料電池以外,核心的一個之一就是要解決氫的儲存,氫的運輸,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材料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就是材料的突破會推動一個產業的進步,或者是推動了一個產業的興起。
  
  主持人:所以還有人用這樣的一句話來印證您剛才的這個觀點,就是誰掌握了材料的突破,誰就掌握了未來。
  
  周育先:所以中國建材所屬的中材科技,它就是在氫能的儲氣瓶上面提前了十幾年進行了研發,那么現在已經開始一年有10萬只可以做出來的氫氣瓶的這樣的產量能夠用在汽車上面,重卡上面,也能夠用在無人機的做氫能作為動力的上頭的小的氣瓶。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的中國建材打造的氫氣瓶是吧?
  
  周育先:一個他氫氣更大氫氣瓶的一個剖面,白色的是里邊的內膽,內膽實際上是個塑料的,外面的黑的,整個的都是用碳纖維纏繞的,那么外面的看到有點白的,實際上是用了玻璃纖維,像這樣的一個需要用高壓在里邊,那么大的壓力的底下,目前的這樣的結構,中材科技開發了這么多年,已經能夠批量化生產。
  
  主持人:當我們的材料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的時候,它會對國民經濟的生產,對百姓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一些影響.
  
  周育先:我們國家這十幾、二十年新材料的這一塊發展的就非??欤绻菑纳a總值上講,在2010年的時候才是0.65萬億,到了去年2021年,我們整個國家的新材料的總產值已經達到了7萬億,到了2025年我覺得應該會超過10萬億。那么10萬億的里頭不光光是為我們國家的總值上面有一個增量,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行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水平的提高上面會有很大的支撐。
  
  就像我們中國建材而言,我們中國建材通過了這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很榮幸地成為了寬體客機中后段、后前段和后后段三段飛機機身的供應商。所以我要是憧憬一下,通過未來幾年的努力,中國建材能夠實現大飛機機身的夢,真正的能夠把我們中國建材集團制造的機身能夠裝在寬體客機上面,能夠順利的、成功的、安全的飛上藍天。
  
  主持人:確實非常感謝周總和兩位專家今天做客我們的對話,讓大家真正了解了材料為王這4個字的深刻的內涵,在今天我們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在我們參與世界競爭的格局當中,中國強度正在讓我們的底氣變得更紅。
閱讀上文 >> 新名片:海南西部海上風電產業園
閱讀下文 >> 貴州啟動2023風、光項目申報:風電單體規模不超過100MW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news/show.php?itemid=66157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看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武安市| 南华县| 南溪县| 揭西县| 晋城| 湘阴县| 华蓥市| 安泽县| 潜江市| 信阳市| 泾阳县| 曲阳县| 庐江县| 综艺| 沁阳市| 平远县| 浙江省| 津南区| 招远市| 锡林浩特市| 怀化市| 深州市| 南部县| 右玉县| 吴江市| 东平县| 罗江县| 云龙县| 苍梧县| 本溪市| 天等县| 扎囊县| 甘泉县| 镇巴县| 铜陵市| 岳池县| 宁城县| 高碑店市| 宁安市|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