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開創了山東電力海上施工隊伍當年組建、當年施工的“山東速度”,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海纜業務基地。
——這里有一支平均年齡僅34歲的專業團隊,46人的自主施工隊伍,建立山東海纜運維、檢修、施工全業務體系,全力服務風電海纜項目建設。
——這里是一個高標準、高水平建設,集科研、培訓、產業于一體的專業化海纜運檢中心,全力打造“行業一流、國內領先”的海纜服務基地。
為順應國家藍色海洋發展戰略,強化海纜專業管理,2021年12月22日,山東電力海纜運檢中心在煙臺蓬萊海纜基地正式掛牌。國網煙臺供電公司在開展海纜施工、海纜運維管理過程中,數字化賦能海上運檢中心建設,全面實施數字化的運維模式和智能運維技術,高標準、高水平建設集科研、培訓、產業于一體的專業化海纜運檢中心,全力服務風電海纜項目建設,探索海上作業平臺、海上新能源發電、海底電網,向海攬風,耕耘海洋,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為“綠電海上來”貢獻“國網力量”。
山東煙臺是我國東部沿海重要地市,海岸線909公里,海域面積占全省四分之一,海上風電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
受國家海洋開發戰略的支撐,煙臺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清潔能源產業與海洋牧場相融合,廣袤的海面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風機,開啟山東省海上風電新紀元,成為“十四五”乃至中長期新能源開發建設主戰場,布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海上風電不斷涌流量增值,環渤海區域規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3000兆瓦,風電外送海纜長度將達到約2000公里。為做強電網支撐,助力新能源發展,尤其是海上風電項目,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提前做好全省新能源發展規劃,充分發揮電網樞紐平臺作用,全力做強“三個支撐”,進一步加強海纜專業化管理,更好服務藍色海洋經濟發展。2021年,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率先而為,在山東煙臺成立山東電力海纜運檢中心,組建具有施工資質的海纜分公司,成為全國第10家具有220千伏海纜施工資質和第3家具有電力總承包、承裝、海工二級三資質的隊伍,組建46人的自主施工隊伍,全力服務風電海纜項目建設,開創了山東電力海上施工隊伍當年組建、當年施工的“山東速度”,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海纜業務基地,海纜運維、檢修、施工全業務體系的建立,有了承攬220千伏及以下海纜施工、運維及搶修業務的資質和能力。
在建設過程中,煙臺供電公司全面提速山東海纜運檢中心建設進度。30天內完成更名、資產調撥、成立海纜分公司;45天內完成基地權證容缺辦理;60天內取得全國第十家220千伏海纜施工資質和全國第三家電力總承包、承裝、海工二級三資質,并成功中標半島南3號、4號海上風電海纜施工項目;150天內自主完成全部海纜施工,助力兩個海上風電項目60.3萬千瓦裝機全容量并網;提前一年建成海纜運檢中心基地,高標準、高水平建設集科研、培訓、產業于一體的專業化海纜運檢中心,全力打造“行業一流、國內領先”的海纜服務基地。從學中干從干中學
2021年,山東半島南3號、4號海上風電項目,發出了山東海上風電第一度風電,截至目前,已有15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進入千家萬戶。在海上風電成功轉動的背后,是海纜施工人員漂泊海上數個晝夜的結果,也是海纜運檢中心成立后,自主施工的第一個項目。從學中干,從干中學,為了盡快熟悉遠海作業,山東電力海纜運檢中心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總結,在總結中創新,逐漸形成了一套海纜敷設方案。第一根海纜敷設用了近一個周的時間,慢慢地,施工中遇到各種問題一一被克服。從一根海纜入海,到承攬多個海纜項目施工,開啟了海纜施工的序幕。2022年11月25日,萊州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并網,該項目是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也創造了“藍色能源+海上糧倉”的發展新模式。針對海上天氣多變、風浪大、海底能見度低,階段性天氣惡劣等困難,海纜分公司施工人員分工協作,倒排工期,落實風機吊裝計劃、海纜排產計劃、物資供應廠家生產計劃和各環節的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時間節點,利用橫道圖的形式,準確把握接纜、施工、試驗等時間節點,掛圖作戰,拼速度、搶進度,發揮專班優勢,強化專業合作,在有限的施工窗口期內,晝夜施工,為項目施工按下了“加速鍵”,助力項目提前竣工。
“海上施工跟陸地施工有很大的區別,潮汐、海浪、洋流、天氣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了施工進度,海面風平浪靜,海底暗流涌動。”海纜分公司經理趙作斌說。為確保海纜敷設質量可控在控,作業人員采用了“水下超短基線定位系統”,可精確定位海纜路徑,保證敷設工作順利進行。“十四五”期間,山東海上風電規劃了渤中、半島北、半島南三大海上風電片區建設,海纜分公司積極拓展中國北方長江以北地區島嶼供電、海上風電、石油平臺、海洋牧場平臺海纜施工、運維、搶修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