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記者走進小洋口風電母港,只見一根根樁機、一片片風葉、一臺臺風機,從生產廠區下線,起運不到3公里,就進入風電母港碼頭,被大型龍門吊吊上運輸船,駛往山東、浙江的深海風電場安裝。
“被譽為‘東方埃斯比約港’的小洋口風電母港建成投運,打通了海上風電重裝設備出海通道,主機、風葉制造、塔筒、單樁加工等企業蜂擁而至,崛起了百億元級風電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健說。
2臺800噸龍門吊、2臺40噸門座式起重機,高高聳立在國內第一個風電母港兩座五千噸級泊位碼頭上,不停歇地起吊作業。這是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搶占風電產業新賽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環環相扣”的得意之作。隨著風電機組“大型化”,陸路運輸變得困難。2016年,如東投入20億元,新建國內第一個風電母港,歷時4年建成挖入式港池、碼頭作業區、海力生產區和5萬平方米的堆場,出運水深平均達7米,實現了大型風電裝備全天候出海遠航。
卸料、卷圈、縱縫、回圓、組對、焊接、沖砂、上底漆、合攏、焊接、防腐、總檢……位于小洋口風電母港港池南側的江蘇海力海上風電裝備有限公司400名員工堅守生產崗位,將105毫米厚的鋼板,變成110米長、直徑9.5米的海上風機單樁。“通過轉型升級,開發大功率海上風機樁機,今年訂單同比增長10%。”公司總經理丁飛告訴記者,“過去,塔筒、葉片、單樁、風機等超長超重,運輸舉步維艱,從長江送出去,三次轉運,物流成本高,安全隱患多,一旦受到潮汐影響,耽誤交期。全國第一個海上風電母港竣工交付使用后,我們第一個投下年產風機塔筒350套的項目。”海力風電是國內領先的風電設備零部件生產企業,今年又在風電母港南側2公里的風電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新上10億元的年產400套8兆瓦風機塔筒、55套單樁部件項目。
風電設備有了出海口,電氣風電趕來“湊熱鬧”。2019年5月,上海電氣風電如東有限公司投產,開足馬力生產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滿足搶裝期間供貨需求。去年以來轉產8.5兆瓦海上風機,剛剛出貨就從小洋口風電母港直奔山東海上風電場。
玻纖鋪到模具上,上預制件、大梁、UD小梁、增強芯、封真空、灌注樹脂、固化、腹板粘接、成型、精加工,36個小時一片110米長的風葉大功告成。走進上海電氣風電如東有限公司南側的江蘇九鼎風電復合材料有限公司,500多名員工輪班展開流水作業,日夜兼程為山東、浙江客戶趕制180套訂單。
風從海上來,港挨基地開,弄潮正當時。就在風電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附近,江蘇廣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控制室內屏幕上顯示著50公里外海面上50臺風電機組實時運行狀態,這家海上風電場從風機、風葉到塔筒、導管架都是風電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的杰作,今年1到4月,上網電量1.85億千瓦時。向海風淘取零碳電,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相繼建成13個海上風電場和1家陸上風電場,均為規上企業,總投資額達686億元,裝機總容量380萬千瓦,2022年上網電量100.45億千瓦時,應稅銷售67.06億元。1-4月,風力發電項目實現上網零碳電41.7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
“前天,我們的遠程監控發現H4海上風電場有機組運行異常,昨天運維小組奔赴現場進行處理,保證風機正常運行。”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服務分公司區域經理周楊告訴記者,他們承擔著區域內11個海上風電場近700臺風機的運維工作,去年以來2000多次踏浪登機實施保養維護,讓每一臺風機健康高效運行。
“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打造綠色產業體系,目前,全區集聚風電上下游企業20家,形成以風機整機和配套設備制造為主,涵蓋風電技術研發、風電場施工建設和運營維護、勘察設計、海洋環境保護、大型設備物流等在內的風電全產業鏈。”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繆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