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由于政府和消費者試圖減少能源成本,太陽能備受青睞,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創歷史新高。
國際能源署稱,俄烏沖突導致化石燃料價格升高,人們對于能源安全的焦慮推動了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發展,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將達到440吉瓦。與2022年相比,全球新增發電量約增加三分之一,全球裝機容量達到4500吉瓦,約為中美兩國總發電量的兩倍。國際能源署執行主任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面對全球能源危機,可再生能源不僅保障了更加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且成本較低,非常實惠,這一點至關重要。各國政府正在加緊部署可再生能源。拜登政府近日推出可再生能源激勵措施,美國已大幅推廣了可再生能源裝置的使用。
今年增加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光伏發電,大型太陽能發電場和消費型屋頂裝置數量都將顯著增長。光伏組件的制造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其中中國的制造能力較為突出。新風電場的建設預計在一段時間內低增長后實現反彈。然而,國際能源署表示,與太陽能相比,風力渦輪機的供應鏈增長速度不足以滿足需求。
比羅爾還警告稱,由于太陽能和風能只能間歇性地發電,因此必須升級、擴建電網,現有的煤炭、天然氣及核電站并不能為電網運營商提供參考方案。
該報告指出,到2024年,包括西班牙、德國及愛爾蘭在內的幾個歐洲國家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在年度總量中占比將超過40%。
通過讓全球經濟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全球變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專家表示,為實現《巴黎氣候協定》中將工業化前時期以來的溫度上升限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需要在2030年前將排放量減半,并在本世紀中期實現“凈零排放”。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呼吁大幅增加風能和太陽能投資。預計各國將在今年于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討論制定并推出可再生能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