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国产,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看資訊 >產業政策 > 關于科技部2023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申報的提示

關于科技部2023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申報的提示

2023-06-16 來源:科技部 瀏覽數:1902

關于科技部2023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申報的提示

   各有關單位:
  
  為落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據科技部發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系列通知, “高性能制造技術與重大裝備”等10個重點專項2023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現已發布。針對“高性能制造技術與重大裝備”“智能傳感器”“工業軟件”“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智能機器人”“氫能技術”“新能源汽車”“交通基礎設施”“診療裝備與生物醫用材料”“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的10個重點專項2023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現已予以公布(以下簡稱《指南》)。協會根據《指南》整理了各項目總體目標和研究方向大綱(附件1,詳情查看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http://service.most.gov.cn)。請根據指南要求組織項目申報工作。
  
    
  項目組織申報工作流程
  
  1. 申報單位根據指南方向的研究內容以項目形式組織申報,項目可下設課題。項目應整體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項目設1名負責人,每個課題設1名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可擔任其中1個課題的負責人。
  
  2. 整合優勢創新團隊,并積極吸納女性科研人員參與項目研發,聚焦指南任務,強化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典型應用示范各項任務間的統籌銜接,集中力量,聯合攻關。鼓勵有能力的女性科研人員作為項目(課題)負責人領銜擔綱承擔任務。
  
  3.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過程分為預申報、正式申報兩個環節,具體工作流程如下。
  
  ——填寫預申報書。項目申報單位根據指南相關申報要求,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填寫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項目預申報書,詳細說明申報項目的目標和指標,簡要說明創新思路、技術路線和研究基礎(注冊及申報流程詳見附件2)。從指南發布日到預申報書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預申報書應包括相關協議和承諾書。項目牽頭申報單位應與所有參與單位簽署聯合申報協議,并明確協議簽署時間;項目牽頭申報單位、課題申報單位、項目負責人及課題負責人須簽署誠信承諾書,項目牽頭申報單位及所有參與單位要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要求,加強對申報材料審核把關,杜絕夸大不實,嚴禁弄虛作假。
  
  專業機構受理預申報書并組織首輪評審。為確保合理的競爭度,對于非定向申報的單個指南方向,若申報團隊數量不多于擬支持的項目數量,該指南方向不啟動后續項目評審立項程序,擇期重新研究發布指南。專業機構組織形式審查,并根據申報情況開展首輪評審工作。首輪評審不需要項目負責人進行答辯。根據專家的評審結果,遴選出3~4倍于擬立項數量的申報項目,進入答辯評審。對于未進入答辯評審的申報項目,及時將評審結果反饋項目申報單位和負責人。
  
  ——填寫正式申報書。對于通過首輪評審和直接進入答辯評審的項目申請,通過國科管系統填寫并提交項目正式申報書,正式申報書受理時間為30天。
  
  專業機構受理正式申報書并組織答辯評審。專業機構對進入答辯評審的項目申報書進行形式審查,并組織答辯評審。申報項目的負責人通過網絡視頻進行報告答辯。根據專家評議情況擇優立項。對于支持1~2項的指南方向,原則上只支持1項,如答辯評審結果前兩位的申報項目評價相近,且技術路線明顯不同,可同時立項支持,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結合過程管理開展關鍵節點考核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后續支持方式。
  
  4. 定向項目(含定向委托和定向擇優)不填寫預申報書,直接在國科管系統填寫正式申報書。專業機構在受理項目申報后,組織形式審查,并組織答辯評審,申報項目的負責人進行報告答辯。根據專家評議情況擇優立項。
  
   
  申報資格要求
  
  1. 項目牽頭申報單位和參與單位應為中國大陸境內注冊的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注冊時間為2022年6月30日前,有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和條件,運行管理規范。國家機關不得牽頭或參與申報。
  
  項目牽頭申報單位、參與單位以及團隊成員誠信狀況良好,無在懲戒執行期內的科研嚴重失信行為記錄和相關社會領域信用“黑名單”記錄。
  
  申報單位同一個項目只能通過單個推薦單位申報,不得多頭申報和重復申報。
  
  2. 項目(課題)負責人須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項目的工作時間不得少于6個月。
  
  3. 項目(課題)負責人原則上應為該項目(課題)主體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實際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員。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的公務人員(包括行使科技計劃管理職能的其他人員)不得申報項目(課題)。
  
  4. 參與重點專項實施方案或本年度項目指南編制的專家,原則上不能申報該重點專項項目(課題)。
  
  5. 受聘于內地單位的外籍科學家及港、澳、臺地區科學家可作為項目(課題)負責人,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提供全職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職受聘人員須由雙方單位同時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為項目預申報材料一并提交。
  
  6. 申報項目受理后,原則上不能更改申報單位和負責人。
  
  7. 項目申報查重要求詳見系統附件。各申報單位在正式提交項目申報書前,可利用國科管系統查詢相關科研人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在研項目情況,避免重復申報。
  
  8. 具體申報要求詳見各申報指南,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具體申報方式
  
  網上填報。請各申報單位按要求通過國科管系統進行網上填報。專業機構將以網上填報的申報書作為后續形式審查、項目評審的依據。申報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電子掃描件上傳。
  
  
  
  會員單位如有咨詢,可以與協會聯系,秘書處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
  
   
  業務咨詢
  
  座機:010-88376562
  
  手機:15724762859
  
  郵箱:info@ccia.xin       聯系人:時曉明
  
  附件1 《指南》中總體目標和研究方向大綱
  
  一、高性能制造技術與重大裝備
  
  (一)項目總體目標
  
  圍繞國家戰略產業高端產品及重大工程關鍵裝備在復雜環境、復雜工況下高性能可靠服役需求,突破高性能制造基礎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制具有高精度、高可靠、高效率、智能化、綠色化等高性能特征的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裝備、基礎試驗與分析平臺等,實施重大裝備集成應用示范,推動制造技術向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的高性能設計制造轉變,實現高性能制造技術和重大裝備的自主可控,增強我國戰略性高端產品和重大工程關鍵裝備的核心競爭力。
  
  (二)研究方向
  
  1 高性能基礎件
  
  1.1 基礎件復合熱加工材料—組織—性能協同調控理論(基礎研究類)
  
  1.2 原子級特征尺寸結構器件與原子級精度表面制造過程及機理研究(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3 油膜電阻驅動的軸承智能潤滑機理及調控方法(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4 液態金屬軸承設計制造基礎理論與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5 高速磁性液體機械密封設計理論與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6 多工作諧波共勵伺服電機設計理論與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7 傳感器內嵌式一體化智能軸承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8 高可靠大扭矩行星齒輪傳動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9 高抗壓耐腐蝕齒輪傳動系統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10 大行程高可靠行星滾柱絲杠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11 高速精密電驅動減速器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12 高功率密度電靜液直驅部件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13 高壓大排量快速響應閉式柱塞泵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 高性能制造工藝裝備
  
  2.1 鋁合金多尺度結構與應力系統調控精準制造(基礎研究類)
  
  2.2 光機電等多學科耦合重大裝備智能優化設計方法(基礎研究類)
  
  2.3 復雜薄壁構件熱力循環加載整體成型方法(基礎研究類)
  
  2.4 大尺度超結構一體化設計制造理論(基礎研究類)
  
  2.5 可展結構高精度表面創成及服役性能保持技術(基礎研究類)
  
  2.6 超聲—激光原位復合超精密切削理論與技術(基礎研究類)
  
  2.7 超精密切削加工力溫自體感知原理與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8 異質曲面結構高性能共形制造理論與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9 異質金屬結構高性能焊鉚復合連接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10 同軸光學組件定心測量—調整—加工一體化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11 大型異質構件形性協同設計與整體成形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12 高晶向性壓電薄膜和金屬電極沉積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2.13 400米深水超高頻脈沖電弧原位焊接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2.14 大型輕合金構件高強韌性變形焊接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15 大型構件高精度裝配力位協同測量與溯源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16 8 米級異型構件精準熱處理工藝與裝備成套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17 近零畸變真空脈沖滲碳強韌化處理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18 大面積高功率脈沖離子束強韌與光整復合改性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19 高穩定綠色化電鍍工藝技術與成套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 集成應用示范
  
  3.1 聚乙烯裝置 260MPa 級基礎件高可靠設計制造技術及應用(應用示范類)
  
  3.2 500MW 級沖擊式水輪機轉輪高強韌制造技術及裝備(應用示范類)
  
  3.3 200 米級超長重型起重機設計制造技術及裝備(應用示范類)
  
  3.4 工程裝備復雜服役條件模擬試驗技術與平臺(應用示范類)
  
  二、智能傳感器
  
  (一)項目總體目標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生命健康保障等重大需求為牽引,系統布局智能傳感基礎及前沿技術、傳感器敏感元件關鍵技術、譜系化智能傳感器及系統應用、傳感器研發支撐平臺,一體化貫通智能傳感器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和應用示范環節,到 2025 年實現傳感器創新研制支撐能力明顯改善,產業鏈關鍵環節技術能力顯著增強,若干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核心傳感器基本自主可控,專項推動傳感器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方向
  
  1 智能傳感基礎及前沿技術
  
  1.1 太赫茲源—測集成技術及傳感器(基礎研究類)
  
  1.2 微機電雙諧振差頻傳感機理及溫度傳感器(基礎研究類)
  
  1.3 仿神經丘感算一體技術及微壓流場傳感陣列(基礎研究類)
  
  1.4 摩擦電調控場效應作用機理及觸覺傳感技術研究(基礎研究類)
  
  1.5 框架核酸的分子識別機理及生物傳感器研究(基礎研究類)
  
  1.6 熒光納米復合材料傳感機理及生物傳感器研究(基礎研究類)
  
  1.7 柔性壓電復合材料力電耦合調控方法及結構共形器件(基礎研究類)
  
  1.8 敏感材料組分有序調控工藝及跨尺度共體傳感器(基礎研究類)
  
  1.9 晶圓級碳化硅微納加工工藝及傳感器研制(基礎研究類)
  
  1.10 微納傳感器激光加工新工藝研究(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11 超低功耗微納傳感器敏感元件技術研究(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 傳感器敏感元件關鍵技術
  
  2.1 汽車安全氣囊系統雙軸加速度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2 高靜壓下差壓測量敏感元件及多參數檢測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3 高溫高頻響硅基壓力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4 浸入式微型液體壓力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5 微量程流量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6 絕對式位移精密測量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7 寬溫區 MEMS 光纖多物理量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8 非接觸溫度場敏感元件及智能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9 高精度高分辨光場圖像敏感元件及智能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10 4D 成像毫米波雷達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11 寬溫域高精度量子電流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12 快響應自給能中子敏感元件及復合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13 界面穩定電化學氣體敏感元件及智能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14 超快響應濕度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15 疾病標志物單分子免疫敏感元件及分析儀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16 生物分子超高通量篩查微陣列芯片及快速檢測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17 MEMS 敏感元件設計與產品開發(共性關鍵技術類,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3 譜系化智能傳感器及系統應用
  
  3.1 大型模鍛壓機運行狀態監測傳感器及系統應用(應用示范類)
  
  3.2 紗線生產關鍵工序質量在線檢測傳感器及系統應用(應用示范類,定向擇優)
  
  3.3 儲糧品質高精度檢測傳感器及國家儲備糧庫應用(應用示范類,定向擇優)
  
  3.4 煤炭采掘過程監測傳感器及采煤作業安全預警應用(應用示范類)
  
  3.5 列車前向運行環境監測傳感器及系統應用(應用示范類)
  
  4 傳感器研發支撐平臺
  
  4.1 多尺寸兼容的多材料體系 MEMS 研發平臺(共性關鍵技術類)
  
  4.2 8 英寸硅基壓電薄膜及壓電 MEMS 傳感器制造工藝平臺(共性關鍵技術類)
  
  三、工業軟件
  
  (一)項目總體目標
  
  針對我國工業軟件受制于人的重大問題以及制造強國建設的重大需求,系統布局產品生命周期核心軟件、智能工廠技術與系統、產業協同技術與平臺,貫通基礎前沿、共性關鍵、平臺系統及生態示范等環節。到 2025 年,引領現代制造業發展的新模式、新平臺、新體系和新業態逐步形成,核心工業軟件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工業軟件平臺及數字生態逐步形成,工業軟件自主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推動制造業產業生態創新以及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產業形態和價值鏈的重塑。
  
  (二)研究方向
  
  1 產品生命周期核心軟件方向
  
  1.1 泛在計算環境下產品協同設計 CAD 云架構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2 工程薄殼精細化分析及優化構件(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3 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工業知識軟件化基礎理論(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4 網絡化嵌入式產品數據管理基礎理論(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5 裝備電磁環境適應性仿真優化軟件(共性關鍵技術類)
  
  1.6 電機裝備與系統多時間尺度工業仿真軟件(共性關鍵技術類)
  
  1.7 裝備健康監測與數據融合分析軟件(共性關鍵技術類)
  
  1.8 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建模工具軟件(共性關鍵技術類)
  
  2 智能工廠技術與系統方向
  
  2.1 面向規模化生產過程的多源異構數據感知分析理論(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2 面向離散制造過程的信息建模及控制仿真方法(基礎研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3 智能工廠物流系統管控優化決策理論與架構(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4 大規模定制化生產中異常管控與決策理論(基礎研究類)
  
  2.5 面向熱加工過程質量和能效綜合管控理論方法(基礎研究類)
  
  2.6 激光加工過程多尺度仿真與監測控制軟件(共性關鍵技術類)
  
  2.7 石油基乙烯流程工藝仿真軟件(共性關鍵技術類,定向委托)
  
  2.8 面向機械加工的智能工廠建模仿真與優化工具軟件(共性關鍵技術類)
  
  2.9 離散制造業智能工廠制造運營管理平臺(MOM)(共性關鍵技術類)
  
  3 產業協同技術與平臺方向
  
  3.1 產品研發過程多層級數字孿生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3.2 基于模型驅動工程(MBE)的分布式制造理論與方法(基礎研究類)
  
  3.3 制造服務融合供應鏈理論(基礎研究類)
  
  3.4 產業鏈協同數字生態理論(基礎研究類)
  
  3.5 產業鏈互聯操作系統核心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3.6 可組裝的智能云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共性關鍵技術類)
  
  3.7 第三方主導的產業鏈網狀協同服務平臺(共性關鍵技術類)
  
  3.8 產業聚集區域業務資源服務工業軟件平臺(應用示范類)
  
  3.9 區域多模式協同和創新工業軟件平臺(應用示范類,定向擇優)
  
  區域產業鏈協作企業群業務協同工業軟件平臺(應用示范類,定向擇優)
  
  四、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
  
  (一)項目總體目標
  
  到 2025 年,使我國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成為主流制造技術之一,總體達到世界一流,基本實現全球領先,在戰略新興產業、新基建、大國重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同時,基本實現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全產業鏈主體自主可控,形成系列長板技術和一批顛覆性技術,并匯集為行業整體優勢,為一批領軍企業奠基強大的國際技術競爭力,高端裝備/產品大批進入國際市場,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發揮核心作用。
  
  (二)研究方向
  
  1 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
  
  1.1 多物理場耦合調控的多級有序結構功能體化學激光協同制造(基礎研究類)
  
  1.2 氧調控高強韌金屬激光增材制造(基礎研究類)
  
  1.3 復雜構件激光固態相變組織精密調控(基礎研究類)
  
  1.4 高分子粉末床吸能誘導燒結高速 3D 打印(基礎研究類)
  
  1.5 厘米級結構超滑功能表面的激光制造(基礎研究類)
  
  1.6 太空極端環境金屬增材制造(基礎研究類)
  
  1.7 熱功能表界面微納結構與材料特性一體化超快激光制造(基礎研究類)
  
  1.8 多功能跨尺度共形結構協同增材制造技術(基礎研究類)
  
  1.9 單晶高溫合金的光束整形激光增材制造方法(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10 超材料三維成形機制及可控微宏觀制備新方法(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11 消光/自清潔復合功能結構制造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12 浸入式超聲激光復合增材修復技術(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2 核心功能部件
  
  2.1 制造用藍光半導體激光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2 制造用萬瓦單模光纖激光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2.3 五軸振鏡激光加工模塊與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4 基于大數據的增材制造工藝開發軟件平臺(共性關鍵技術類)
  
  2.5 聲功能結構定制化設計軟件與增材制造(共性關鍵技術類)
  
  3 關鍵技術與裝備
  
  3.1 多激光粉末床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2 多電子束粉末床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3 半導體材料激光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4 高強韌鈦合金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5 纖維復合材料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6 極薄強韌陶瓷義齒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7 激光微細制孔與異質連接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8 功能圖案激光還原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9 熱控/減振功能構件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10 微細復雜形貌結構激光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11 仿生異質性組織工程半月板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12 激光超聲復合精密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13 移動式復雜現場環境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14 大尺寸特種陶瓷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15 同質/異質鋁合金復合材料構件激光智能焊接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4 典型應用示范
  
  4.1 激光剝片/減薄技術在電子制造領域的應用示范(應用示范類)
  
  4.2 航天發動機大尺寸薄壁整體構件增材制造應用示范(應用示范類)
  
  4.3 面向快速換產的復雜功能構件規模化增材制造應用示范(應用示范類)
  
  4.4 激光熔鍛原位修復應用示范(應用示范類)
  
  4.5 高適配人工膝關節增材制造應用示范(應用示范類)
  
  4.6 復雜型面三維激光智能切割(應用示范類,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4.7 高深徑比玻璃通孔激光高效制造技術(應用示范類,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4.8 飛秒激光加工超高溫光纖壓力傳感器(應用示范類,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4.9 無支撐粉末床增材制造技術(應用示范類,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五、智能機器人
  
  (一)項目總體目標
  
  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智能機器人技術體系,推動技術與產品持續創新;實現產業鏈高級化、產品與系統應用高端化,推動我國機器人技術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撐國民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相關行業/領域自主發展。
  
  (二)研究方向
  
  1 核心零部件與算法
  
  1.1 機器人系統參數在線辨識與動力學建模(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1.2 機器人關節驅控一體化芯片(共性關鍵技術類)
  
  1.3 機器人控制器專用芯片研發與應用(共性關鍵技術類)
  
  1.4 機器人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減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1.5 機器人智能諧波減速器(共性關鍵技術類)
  
  1.6 多異構機器人自主協同探測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7 機器人工藝知識圖譜生成與離線編程軟件平臺(共性關鍵技術類)
  
  1.8 機器人人機交互安全與試驗驗證(共性關鍵技術類)
  
  2 工業機器人
  
  2.1 驅動感知一體化軟體機器人設計理論(基礎研究類)
  
  2.2 多機器人協同制造中的自主智能與群智涌現(基礎研究類)
  
  2.3 動態非結構環境下機器人自然交互與共融協作(基礎研究類)
  
  2.4 機器人自動化產線快速重構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5 重載工業機器人研發與應用(共性關鍵技術類)
  
  3 服務機器人
  
  3.1 醫工交叉新概念機器人(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3.2 基于腦機智能融合的行為增強理論與方法(基礎研究類)
  
  3.3 藥物靶向遞送場控微納機器人與驅控系統(基礎研究類)
  
  3.4 變內徑自然腔道復雜操作柔性機器人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5 狹小空間注射采樣連續體機器人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6 異質組織清創切除機器人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7 腔鏡手術機器人自主縫合作業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8 弱能老人高相容性照護康復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共性關鍵技術類)
  
  3.9 活動靶區位姿實時精準調控腫瘤放射治療機器人系統(應用示范類)
  
  3.10 腫瘤切除機器人系統(應用示范類)
  
  4 特種機器人
  
  4.1 仿生新概念機器人(基礎研究類,青年科學家項目)
  
  4.2 機器人精密裝配微納操控原理與技術(基礎研究類)
  
  4.3 自主移動機器人集群系統動態調度與優化(共性關鍵技術類)
  
  4.4 冶煉爐高溫強沖擊載荷作業機器人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海上新能源發電場水下敷纜作業機器人系統與應用示范(應用示范類)
  
  六、氫能技術
  
  (一)項目總體目標
  
  以推動能源革命、建設能源強國等重大需求為牽引,系統布局氫能綠色制取、安全致密儲輸和高效利用技術,貫通基礎前瞻、共性關鍵、工程應用和評估規范環節,到 2025 年實現我國氫能技術研發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二)研究方向
  
  1 氫能綠色制取與規模轉存體系
  
  1.1 十兆瓦級堿性一質子交換膜混合制氫系統關鍵技術與示范(共性關鍵技術類)
  
  1.2 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電解堆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3 熱化學循環直接分解水制氫前沿技術(青年科學家項目)
  
  1.4 光解水制氫前沿技術(青年科學家項目)
  
  1.5 直接加注型高壓質子交換膜電解制氫電解堆技術(青年科學家項目)
  
  1.6 直接電解海水制氫電解堆及系統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7 天然氣直接裂解制氫聯產高附加值碳材料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 氫能安全存儲與快速輸配體系
  
  2.1 液氫儲供加用技術研究與交通樞紐示范(應用示范類)
  
  2.2 車載IV型儲氫瓶批量制造一致性保障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3 高密度、大容量和快速響應固態儲氫裝置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4 基于地質條件的大規模儲氫關鍵技術及試驗驗證(共性關鍵技術類)
  
  3 氫能便捷改質與高效動力
  
  3.1 用戶側燃料電池微網集成與主動支撐電網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2 煤摻氫/氨清潔高效燃燒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3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單元伏安性能設計仿真軟件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3.4 單套兆瓦級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設計與集成(共性關鍵技術類)
  
  3.5 燃料電池與渦輪混合循環發電系統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6 跨溫區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界面過程與材料基礎技術(基礎研究類)
  
  3.7 高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技術(基礎研究類)
  
  3.8 高精度電堆組裝及成套批量制造裝備技術(應用示范類)
  
  七、新能源汽車
  
  (一)項目總體目標
  
  堅持純電驅動發展戰略,夯實產業基礎研發能力,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突破產業鏈核心瓶頸技術,實現關鍵環節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國際前瞻和領先的科技成果,鞏固我國新能源汽車先發優勢和規模領先優勢,并逐步建立技術優勢。
  
  (二)研究方向
  
  1 能源動力
  
  1.1 動力電池智能化技術(基礎研究,含青年科學家項目)
  
  1.2 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1.3 具備高效梯次利用價值的動力電池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1.4 車用高工作溫度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2 電驅系統
  
  2.1 乘用車用高性能集成化輪轂電機系統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3 智能駕駛
  
  3.1 高級別自動駕駛復雜行車環境風險認知及量化評估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3.2 乘用車智能線控一體化底盤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4 整車平臺
  
  4.1 多材料電動乘用車輕量化車身關鍵技術開發(共性關鍵技術)
  
  4.2 基于先進移動通信的協同式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八、交通基礎設施
  
  (一)項目總體目標
  
  著力破解材料、結構、信息、能源等技術融合的基礎性、科學性難題,突破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智能化建設與運維等重大技術短板,攻克交通基礎設施耐久性差和服役壽命短等核心技術瓶頸,創新交通能源自洽系統技術,大幅增強交通基礎設施綠色、智能、安全建設能力和水平,全面支撐“一帶一路”倡議、“交通強國”戰略實施和“碳中和”愿景實現。
  
  (二)研究方向
  
  1 交通基礎設施智能技術
  
  1.1 智慧道路建設運維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2 超長海底隧道智能建造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3 高速鐵路線路基礎設施智能運維關鍵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1.4 沿海大型港口群航道設施智能化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5 鐵路基礎設施無人工地技術集成應用(應用示范類)
  
  2 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技術
  
  2.1 長大線形交通基礎設施應急搶修與快速保通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2 大型機場設施安全性能提升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3 離岸島群深厚軟土地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4 海域機場設施性能主動監測預警與快速恢復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 交通基礎設施長壽命技術
  
  3.1 高速、重載鐵路軌道結構耐久性提升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2 極端氣候下在役橋隧等基礎設施壽命增強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4 交通與能源融合
  
  4.1 鐵路分布式能源自洽中壓直流牽引供電系統研究(青年科學家項目)
  
  4.2 智能網聯道路交通系統的能源自洽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九、診療裝備與生物醫用材料
  
  (一)項目總體目標
  
  搶抓健康領域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契機,以精準化、智能化和個性化為方向,以診療裝備和生物醫用材料重大戰略性產品為重點,系統加強核心部件攻關;重點突破一批引領性前沿技術,協同推進監管科學技術提升;開展應用解決方案、應用評價示范研究,加快推進我國醫療器械領域創新鏈與產業鏈和服務鏈的整合;以實現“高端引領”為目標,為建立新產業形態、改變產業競爭格局、促進我國醫療器械整體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提供科技支撐。
  
  (二)研究方向
  
  1 前沿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
  
  1.1 診療裝備前沿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
  
  1.1.1 血壓非侵入精準超聲治療關鍵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共性關鍵技術類)
  
  1.1.2 無線植入式顱內壓監測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共性關鍵技術類)
  
  1.1.3 肌骨系統多模態磁共振或斷層超聲與運動醫學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共性關鍵技術類)
  
  1.1.4 經顱超聲跨尺度腦血管成像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共性關鍵技術類)
  
  1.1.5 具備AR導航與零重力補償的關節置換機器人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共性關鍵技術類)
  
  1.1.6 經消化道多波長組織成分成像引導穿刺介入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共性關鍵技術類,遼寧部省聯動任務)
  
  1.1.7 臨床專科化小視野磁共振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共性關鍵技術類)
  
  1.2 生物醫用材料前沿技術研究及樣機研制
  
  1.2.1 全降解功能型女性盆底修復補片關鍵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類)
  
  1.2.2 運動系統組織/器官跨尺度功能重建的生物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類)
  
  1.2.3 高生物相容性基因編輯活性豬源皮膚創面修復材料關鍵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類)
  
  2 重大產品研發
  
  2.1 診療裝備重大產品研發
  
  2.1.1 實體腫瘤介入免疫調控儀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1.2 球面放射治療系統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1.3 實時圖像引導的頭部γ射束立體定向放療系統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1.4 光聲/超聲雙模態多光譜功能成像系統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1.5 便攜式 CRRT 設備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1.6 植入式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1.7 大功率熱等離子體治療裝備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1.8 術像一體化人工耳蝸精準植入手術機器人系統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黑龍江部省聯動任務)
  
  2.1.9 無線功率傳輸 CT 滑環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2 生物醫用材料重大產品研發
  
  2.2.1 個性化具有引導骨再生功能的顱骨仿生復合修復材料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2.2 功能性人工血管產品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2.3 高性能牙體粘接/充填樹脂基抗菌修復材料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2.4 急性/亞急性中樞神經損傷修復生物材料產品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2.5 結構功能一體化金屬植入體用高品質原材料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2.6 心源性卒中防治全降解封堵器械產品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2.7 體腔內腫瘤原位隔離生物材料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2.8 腦心器官組織修復產品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3 體外診斷設備和試劑重大產品研發
  
  2.3.1 超多重病原體核酸即時檢測系統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3.2 高性能免疫現場快速檢測系統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3.3 血小板輸血相容性快速檢測系統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3.4 循環腫瘤細胞自動化檢測分析系統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2.3.5 體外診斷設備移液系統核心元器件研發(共性關鍵技術類)
  
  3 應用解決方案研究
  
  3.1 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的臨床應用解決方案研究(應用示范類)
  
  3.2 基于國產低劑量 DSA 的微創介入診療解決方案研究(應用示范類)
  
  3.3 基于高誘導成骨活性材料的頜骨修復臨床應用解決方案研究(應用示范類)
  
  3.4 國產周圍神經修復產品臨床應用解決方案研究(應用示范類)
  
  4 應用評價與示范研究
  
  4.1 國產創新醫用電動吻合器應用示范研究(應用示范類)
  
  4.2 超聲與共聚焦復合內鏡應用示范研究(應用示范類)
  
  4.3 國產創新放療設備應用示范研究(應用示范類)
  
  4.4 國產創新腫瘤微創冷熱消融醫療器械應用示范研究(應用示范類)
  
  4.5 新一代高活性人工骨材料器械應用示范研究(應用示范類
  
  4.6 高端醫療影像裝備“一帶一路”應用評價示范研究(應用示范類)
  
  5 監管科學與共性技術研究
  
  5.1 射頻治療設備性能評價與質控關鍵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類)
  
  5.2 基于風險評估原則的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體系創新和關鍵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類)
  
  5.3 心力衰竭管理和治療國產創新高端診療設備和生物材料評價體系的監管科學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類)
  
  5.4 柔性穿戴式醫療器械安全有效評價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類)
  
  5.5 基于在用 CT 設備臨床時序數據的國產球管性能優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類)
  
  6 青年科學家項目
  
  6.1 診療裝備青年科學家項目
  
  6.2 生物醫用材料青年科學家項目
  
  6.3 體外診斷技術青年科學家項目
  
  7 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7.1 診療裝備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7.2 生物醫用材料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7.3 體外診斷設備和試劑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十、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
  
  (一)項目總體目標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源頭減量減害、過程清潔生產、高質循環利用重大科技問題,攻克一批產品數字化生態設計、固廢源頭減量清潔工藝、無廢物清潔介質轉化、多源有機固廢協同處置、廢舊物資智能拆解利用、化學品環境健康風險控制、產業循環鏈接等重大核心共性技術,以及一批關鍵材料、核心部件/軟件、智能裝備及數據庫,創制循環經濟系列技術標準和規范,形成 10~15 套多產業多場景循環經濟科技創新技術體系,率先建成引領國際的關鍵產品循環產業鏈與戰略區域低碳循環集成示范,全面提升二次戰略資源循環供給能力,有效支撐產業和區域減污降碳與綠色發展。
  
  (二)研究方向
  
  1 循環經濟基礎理論與顛覆性技術
  
  1.1 區域多源固廢大數據與循環利用路徑優化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1.2 循環經濟前沿技術探索(青年科學家項目)
  
  1.3 循環經濟先進工藝與裝備研發(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
  
  2 冶金化工清潔生產與固廢源頭減量
  
  2.1 有色冶煉渣多金屬短程回收及產業鏈接利用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2 電解精煉含砷危廢源頭減量與分質梯級利用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2.3 高毒稀散金屬鉈污染防控與資源回收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3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與協同處置
  
  3.1 金屬礦山廢石光電分選規模化利用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2 煤氣化灰渣規模化分質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3.3 高污染醫藥廢鹽快速熔融解毒及玻璃化處置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4 產品生態設計與綠色供應鏈構建
  
  4.1 新能源產品生態設計數字標識與綠色供應鏈構建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4.2 快遞包裝原料綠色替代與產品生態設計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4.3 電動汽車數字化可循環設計與易拆解性優化提升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4.4 光伏組件數字化生態設計技術及應用(共性關鍵技術類)
  
  5 廢舊物資智能解離裝備與高質循環
  
  5.1 退役鋰電池整體熱解裝備與深度提鋰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5.2 廢舊混雜高聚物化學解聚回收與升級利用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5.3 基于機器學習的廢 PET 塑料酶解與循環利用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6 化學品環境健康風險控制與綠色替代
  
  6.1 典型 PBT 類污染物精細化暴露評估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6.2 典型氟碳表面活性劑早期健康效應識別與風險預測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6.3 鹵代阻燃劑等典型公約管控化學品綠色替代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6.4 劇毒光氣源頭替代的異氰酸酯綠色制備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7 城鄉垃圾和醫療廢物高效分類利用
  
  7.1 難生物降解垃圾等離子體協同制氫關鍵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類)
  
  7.2 廚余及餐廚垃圾定向生物轉化及污染控制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7.3 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協同焚燒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8 重點區域循環經濟系統集成及示范
  
  8.1 種養產業集聚區多源種養廢物耦合利用集成技術及示范(應用示范類)
  
  8.2 鋰產業集聚區循環化升級集成技術及示范(應用示范類)
  
  8.3 廢舊風機葉片高效解離與增值循環利用集成技術及示范(應用示范類)
  
  8.4 退役光伏層壓件高效解離與再生利用集成技術及示范(應用示范類)
  
  8.5 東南特色橡塑產業提質增效循環經濟集成技術及示范(應用示范類)
  
  附件2 注冊及申報流程
  
  單位用戶注冊流程
  
  
  
  

【延伸閱讀】

標簽:

閱讀上文 >> 清華校友可再生能源協會訪問團來訪三一重能
閱讀下文 >> 官宣合并后,中材科技獲122家機構調研!附調研問答……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news/show.php?itemid=68703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看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缙云县| 景泰县| 安义县| 海门市| 沙河市| 嫩江县| 安塞县| 苗栗县| 喀喇沁旗| 沾化县| 万州区| 武夷山市| 林口县| 措美县| 仁寿县| 呼玛县| 凌云县| 晋州市| 西林县| 石楼县| 邹平县| 柘城县| 原平市| 和田市| 眉山市| 潮州市| 新津县| 临桂县| 临西县| 虞城县| 当阳市| 天门市| 巴塘县| 叙永县| 革吉县| 蛟河市| 印江| 乌拉特后旗| 肥东县| 广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