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全國能源會議在京召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定下2024年全國風電光伏新增裝機目標為2億千瓦,這一目標較2023年上調25%。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最新數據,2023年中國風光總裝機已經突破10億千瓦,這就意味著,我國政府宣布的“2030年中國風光裝機達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有望在2024年實現,比原計劃提前6年。
在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路上,風電是主力戰將,風電領域的持續巨量投資是大勢所趨。
2023年10月底,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其中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348萬千瓦,全國風電發電量630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97.1%,同比提升0.6個百分點。
風電行業的快速增長與優質資源空間減少,加之平價上網的要求,為確保“靠天吃飯”的風電場能穩定發電,如期收回成本并實現盈利,全生態鏈條的風資源評估至關重要。金風科技基于超過110GW的風電裝機經驗,深刻理解風資源評估對風電場全生命周期的重要性,構建了一套集精細測風、微選評估、風險預警、運行優化于一體的綜合性風資源評估體系,該體系強力支撐風電場精細化投資與運營,助力打造高質量風電場,并獲得DNV-GL、TUV、鑒衡等國內外第三方權威認證。

★場景復雜多元VS極致精準開發
現階段,風電發展集中式與分散式并舉、陸上與海上并舉、單一場景與綜合場景并舉逐漸常態化,多元的場景讓投資者有更多選擇,同時也對風資源評估精度及定制化解決方案提出新的挑戰。
金風科技副總裁薛乃川曾表示:“在不同應用場景下,風機不再唯大是舉,因地制宜,精準評估風資源和風機點位,綜合考量負荷、電網、電力交易等因素成為最優解決方案的關鍵。”
針對沙戈荒大基地、復雜地形、海上風電場優化建設及運行風電場升級優化等不同場景,金風科技基于技術創新、覆蓋全國的海量風能氣象地理信息數據及平臺,科學定制差異化的風資源評估解決方案,為客戶打造高質量風電場,實現投資穩健與資產增值正循環。

國內首個復雜地形高塔架項目,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子長縣,整體地形為黃土梁峁區,場區海拔1200m-1600m,溝壑縱橫。場區最高測風高度僅90m,無法表征高層風特性趨勢,風電場設計方案不確定性極大。通過采用組合測風技術方案的快速部署,結合金風科技風匠平臺數據庫及仿真模塊,快速獲取該項目140m高空數據,基于風況特性反復論證分析,推薦高塔架方案,使得項目投運發電后較傳統塔架方案等效可利用小時數提升400小時,項目收益率提升3.57%。

★風的不確定性VS高效智慧運營
風電場作為投資標的,需要穩定、可靠的發電收益。許多在役風電場都有增功提效、提升發電量的迫切需求。
金風科技從客戶實際需求出發,建立運行風電場后評價理論體系及標準,設計技改優化流程與方案。同時識別典型極端天氣(臺風、極端大風、沙塵暴、暴雨、暴雪、冰凍等),開發相應的控制保護算法和預警機制,為風電場運行效益的科學評估和穩定高效運行提供保障。
被沙暴籠罩的風電場,依舊能夠在金風科技風資源評估技術保障下穩定運行:蒙東區域某風電場,共33臺風電機組,集電線路總長20公里,場站故障處理平均時長一度需要近8個小時。場站并網第一年,頻繁雨雪、沙塵擊打設備,造成塔底接觸器接觸不良,導致和平營風電場發電量損失超1.5萬kWh。為此,金風科技構建了一套數據引擎驅動,持續創新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并在傳統生產管理系統上嫁接氣象數據,氣象預警可與各地氣象臺信息發布同步,確保場站獲得一手預警通知,提前開展預防措施。2022年,該風電場發電設備故障頻次僅為0.02次/月、故障平均處理時長降至3.9小時。更重要的是,金風科技幫助場站建立起設備預測性管理系統,將風電場的大多數非計劃性工作轉變為計劃性工作,及時推送故障報告,以最優模式分配任務,助力風電場2022年的電量損失率低至0.04%。

金風科技風資源評估體系以數據為基礎,融合氣象、地信、觀測、仿真和后評估多學科技術,圍繞風載控技術一體化開展多技術邊界探究,利用數據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迭代升級風資源評估技術方法和平臺(風匠),賦能風電場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打造高質量風電場。
2024已開啟,風電場投資建設如火如荼,通過更為精確的全生態鏈條風資源評估體系,更全面的定制風電場規劃、更智能的風電場運維,確保風電產業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