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和大多數制造業不同,屬于典型的定制型生產模式,這種柔性流水線生產模式實現了量身定制和批量生產的完美融合,可以兼容3兆瓦—15兆瓦近十種規格的風電機組產品的柔性化生產。
我國風電產業不斷加速升級,在飛速發展的背后,中國已經悄然形成了一條條完整的風電產業鏈。在它們的推動下,中國的風電產業在短短20年間從跟跑變成了如今的領跑。
這兩天,在山西定襄縣的一家風電零配件生產企業,正在為越南的客戶生產7套直徑達8米的風電塔筒法蘭。這個大圓環是風力發電機上風電塔筒的連接件,能讓高聳的風電塔保持屹立不倒。
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別看現在熱火朝天地生產,前段時間由于運輸問題,好些訂單不敢接。
正當企業為這個難題一籌莫展的時候,當地政府實施的“鏈長制”,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推動重點產業發展的政策,讓天寶集團找到了解決問題新的路徑。太重集團是山西省風電裝備產業鏈的“鏈主”,技術人員的到來讓天寶集團實現了技術瓶頸的突破。
產業鏈“鏈主”帶動上下游一同乘“風”逐“綠”
法蘭只是一臺風電機組上萬個零部件中的其中一個,這些零部件從原材料入廠到加工裝配成為風電整機,是一條很長的產業鏈。這些產業鏈“鏈主”企業如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一同乘“風”逐“綠”?繼續來了解。
走進太重新能源園區風電齒輪箱生產車間,記者看到,一臺臺機床正發出陣陣轟鳴聲。
這條國內風電齒輪箱最先進的齒圈柔性生產線,剛剛投產不到一年,目前已具備年產6000臺套風電齒輪箱能力。
2023年8月,太重集團與山西大學聯合成立山西大學風電裝備產業學院,進行人才儲備。不久前,太重集團與山西天寶集團、山西雙環、金瑞高壓等定襄法蘭企業進行簽約,簽約意向合作金額總計2.04億元。目前,太重集團已實現軸承、電機、控制系統的國產化替代,國產化率達90%以上。
太重集團新能源發展中心總經理 宇小璞:產業鏈既是業務鏈,更是責任鏈,以大帶小、以小促大,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太重整機制造為引領,增速器、發電機、塔筒、法蘭、制動器等配套產品協同發展的產業鏈體系,同時與風電行業的頭部企業開展了一系列戰略合作,全面提升了整機及核心部件聯合研發、協同制造的能力,推動了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
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太重集團所在地成立的風電裝備產業聯盟,鏈上單位由12家變為66家,來自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的加入,基本覆蓋了風電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就近配套率由不足20%提高到45%以上。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秦海巖:在全球十大整機制造企業里面,中國占了六席,這些整機制造企業又帶動了它的上游零部件的發展,像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軸承、鋼材等,這一系列的產業鏈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產業鏈、供應鏈、整個工業生態體系的建設。
我國已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鏈
目前,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風電整機裝備生產國,生產的風電機組占到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領先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鏈和供應鏈,不僅為我國也為全球風電企業提供了裝備、提供了技術支撐。
我國風電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跑位置,在大容量機組上持續推陳出新,陸上風電的單機容量已經達到了11兆瓦,18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也已下線。長葉片、高塔架應用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新技術應用不斷涌現。經過多年持續的技術創新,中國形成了豐富的風電機組產品譜系,能夠滿足全球各種環境氣候區域的開發需求。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秦海巖:我們出口的量這兩年也在不斷增長,去年基本上超過了500萬千瓦,累計已經超過了1700萬千瓦。
國際能源署日前發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年度市場報告預計,到2028年,中國將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60%,全球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份額將翻一番,合計達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