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幾年,全球風電行業陷入低迷。利率高企和材料成本上升削弱了風電開發商的利潤率,加之政治和經濟精英對能源轉型的熱情衰退,導致風電裝機進度放緩。在電動汽車和太陽能行業加速發展之際,風電行業卻遭遇了風浪。行業深陷虧損、項目取消和流拍的困境。
這種局面似乎即將告一段落——但也不要抱太大希望。風電行業迎來了復蘇,這歸功于中國。
先說好消息。據行業團體全球風能協會(GWEC)發布的報告,2023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117吉瓦。
終于超過了2020年創下的95吉瓦的紀錄,同比增速達到驚人的50%。全球風能協會發現2023年全球風力發電量接近2500太瓦時,相當于歐盟電網電量的90%。風電很可能在未來12個月內超越核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僅次于水電)。

今年風力發電量有望超過核電
來源:能源研究所
壞消息是,一旦將中國排除在外,情況就不容樂觀了。除中國外,過去3年似乎一直止步不前。2023年除中國外的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僅41吉瓦,較2020年僅增加0.088吉瓦。相當于只多安裝了6臺超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而這個行業每年需要安裝數千臺才對。
目前,清潔技術領域面臨的主要困擾是,全球許多地區都對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感到擔憂。由于工廠建設速度極快,我們很快就會擁有能生產所需的一切光伏板、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的生產線。

美國、印度和歐洲的新增風電裝機容量5年來停滯不前
來源:全球風能協會
由于風力發電機葉片尺寸巨大,而且建設龐大的混凝土鋼塔和底座涉及很大比例的定制工程,風力發電屬于跨境貿易難度較大的行業。相比之下,太陽能和電動汽車只要成本誘人,就能吸引個人和非能源企業購買,風力發電則仰仗于大型公用事業公司的行為,此類公司在發達國家需要應對困擾基礎設施開發的監管泥沼。
情況并不樂觀。

即使風電裝機容量大幅增加,仍無法達到實現零凈排放目標所需的水平
相比國際能源署評估的2030年年底前每年所需的320吉瓦新增裝機容量,2023年的117吉瓦才剛超過三分之一。全球風能協會的當前預測是2030年全球風發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太瓦,而實現凈零目標對應的數字是3太瓦。
“從歐洲到美洲,未來供應鏈產能都存在長期投資不足的問題,”全球風能協會寫道,由于對未來的需求水平沒有把握,“風電行業企業對擴大產能猶豫不決。”政策支持的搖擺及提供許可證、電網連接和土地的延遲都是造成這種不確定性的原因。
報告發現,美國本土供應鏈在風電場幾乎所有的復雜組件方面都遇到了瓶頸,只有基礎鋼板、銅和混凝土除外。在歐洲,同樣的短缺將從2024年和2025年開始蔓延。只有中國的供應鏈足以在不減速的情況下維持風電行業的增長。

中國主導風力發電供應鏈主要因為該國也主導需求
來源:全球風能協會
這揭穿了近幾周有關中國清潔技術野心的喋喋不休的謊言。如果說中國的過剩產能出口阻礙了歐美對清潔技術的充分投資,那么在這個天然具備進口屏障的行業,富裕國家理應采取更積極的做法才對。恰恰相反,受到貿易保護的風電行業反而遠遠落后于它需要達到的水平。如果說目前能源轉型還存在一定的希望,很大程度上恰恰歸功于歐美似乎極力想排除的低價、清潔的中國產品。
如果我們想迎接重塑世界能源系統所需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個錢非花不可。這需要全方位的戰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論來自中國、美國還是歐洲。如果抑制全球變暖的工具正按照所需的規模部署,這就不是產能過剩。這只是世界需要的基本產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