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速發展的中國風機制造企業,正在謀劃大舉進軍國際市場。
在近日舉辦的201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韓俊良向本報記者透露,華銳風電未來海外市場的營業額要超過公司總收入的30%,力爭達到50%。
同日,金風科技[21.25 -4.37%]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02208.HK)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武鋼也向本報記者表示,金風將致力于實現技術、市場、資本、人力資源四個維度的國際化。預計未來3-5年內,海外業務收入將占到公司總收入的30%左右。
對海外市場野心勃勃的,并非只有華銳、金風兩位“帶頭大哥”。
記者獲悉,上海電氣[9.58 2.46%](601727.SH)風電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祁新平預計,2011年其海外業務將占公司營收的20%左右;三一電氣有限公司國際營銷公司總經理詹亮也透露,長期規劃國際市場的份額將占三一電氣整個市場份額的30%。
企業紛紛向海外擴張的背后,或是增速放緩的中國風電[0.85 0.00%]市場,已經不能滿足本土企業的“瘋長”需求。
英國或為海外市場橋頭堡
已連續四年實現裝機容量翻番的中國風電產業,正在迎來增速放緩的拐點。
13日國際風能大會間隙,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預計今年國內新增風電裝機約為1000萬千瓦。這意味著2004年以來,我國風電行業新增裝機的絕對值將首次出現下降,增長率第一次從100%以上跌落到40%左右。
實際上,因為陸上優質風資源的“跑馬圈地”告一段落,風電并網瓶頸短期內難以消除,業界普遍預期,從今年開始,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將大幅回落,風電行業將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平穩發展階段。
然而,已在國內市場取得主導地位且產能不斷擴張的本土風機制造業,并不打算就此止住火速擴張的腳步。
“金融危機后,各國都大力提倡新能源的發展,國外還有更廣闊的市場。”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分析。“中國風機走向全球、走向世界是必然趨勢。”
以英國為例,得益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其擁有歐洲40%的風力資源,可謂發展前景巨大。英國駐華貿易投資參贊摩根(Alastair Morgan)10月12日告訴本報記者,“目前英國可再生能源占比僅為2.5%,但英國已經簽署承諾,要確保到2020年至少有15%的能源來自于可再生能源。”
記者獲悉,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之一,英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1GW。而未來10年,將新增32GW。如此廣闊的市場,吸引了西門子、GE、三菱等一批企業,但還未見中國的風電裝備企業進入。
“華銳、金風目前都在探索海上風電技術,如果進入歐洲的海上風電市場,英國是一個很好的橋頭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
摩根也并不掩飾對中國企業的歡迎,“現在是企業們投身英國新能源產業的好時候,尤其是那些在中國市場上本身就具有優勢的企業。”
在眾多本土風電設備商中,華銳風電在海上風電方面發展較快,此前其是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項目的設備供應商,在10月8日開標的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中,華銳又拿到兩個項目。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對記者透露,未來五年,其海上風電機組的裝機容量以超過100%的速度增長。
如此看來,華銳風電與英國市場好比是“烈火”與“干柴”,但對于摩根投遞來的橄欖枝,華銳并不打算貿然伸手接納。
“不管是比較成熟的歐洲或者北美市場,還是澳大利亞、南美等市場,我們都還在看。”陶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昂貴的“買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