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會航建公司迎來重大工程節點,自行承建的首套吸力桶式海上風電穩樁平臺完成滾裝并出運。在保障公司內部重點海上風電項目供應的同時,新會航建公司的市場經營戰線同步奏響凱歌,承接的華電三山海上風電坐底式穩樁平臺項目僅隔5日便完成拼裝作業。兩套"海上風電定海神針穩樁平臺"的接力出運,標志著新會航建公司在對內保供能力提升與對外市場拓展上取得雙突破,彰顯了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領域的全鏈條服務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運的首套吸力桶型式穩樁平臺高70余米,重1400噸,是基于海南儋州1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所運用的吸力桶導管架技術優化升級的創新成果,填補了三航局吸力桶型式穩樁平臺的技術空白。
由于該型式穩樁平臺結構新穎且無借鑒,制作圖紙設計周期相應延長。在前期未能拿到完整圖紙的情況下,深化設計不能夠及時開展,必然會拖延采購周期,延誤整體工期。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新會航建公司以根據圖紙重量采購市場成品現貨的方式,取代傳統的鋼板定制采購。再根據現貨鋼板尺寸重新建模,同步下發工藝圖紙進行施工的方案,比原計劃縮短近20天采購周期,為后續拼裝出運贏取了時間優勢。

吸力桶型式穩樁平臺在海底沉放作業時,只需將桶內海水抽出,形成負壓,吸力桶就會牢牢扎入海底,較傳統坐底式平臺進一步節省了工序和成本,但這也對平臺的穩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保證海上沉樁過程的順利進行,吸力桶型式穩樁平臺桿件的排布較傳統型式更為復雜。面對驟增的桿件焊接工作量,新會航建創新采用模塊化建造方案。基于履帶吊起重能力和場地限制,將穩樁平臺整體結構劃分為A、B1、B2、C1、C2、C3及D共計7個分段,優先完成主管節制作,后實施支撐管節空中安裝,形成流水作業體系。對于諸如負壓桶、主腿關鍵段和桶頂附件等構件,新會航建采用集成制作的方式,方便組拼的同時,大大保證了整體制作精度,實現了整體工程的順利推進。

在推動海上風電鋼結構制作領域突破進程中,新會航建公司堅持創新驅動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雙輪并進,組建負壓施工專項攻堅班組,通過"理論研習+模擬推演"二維培訓體系,幫助班組人員系統掌握負壓沉貫控制技術,便于后期直接參與海上施工作業,為三航局創新技術落地再注入強勁動能。

新會航建公司黨支部書記、總工程師趙偉在接受陽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首套吸力桶式海上風電穩樁平臺的順利出運作為陽江總裝基地2025年開門紅,標志著陽江總裝基地的開發持續取得成功,也是新會航建全過程自主制作的吸力桶穩樁平臺,積極推廣應用局核心技術的最好體現。未來,新會航建將基于現有成果繼續拓展風電產業鏈,為公司源源不斷輸送大型穩樁平臺制作寶貴經驗。”未來,新會航建將基于現有成果繼續拓展風電產業鏈,為公司源源不斷輸送大型穩樁平臺制作寶貴經驗,以實際行動擦亮‘揚帆遠航·建行未來’黨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