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某智能裝備車間內,重達30噸的風電機艙正在流水線上完成最后組裝。工人們將國產齒輪箱、液壓系統與歐洲的控制系統精準集成,隨后打包裝箱。這些“混血”機艙通過FCA(貨交承運人)模式交付后,將從上海港直抵歐洲風電場,參與到歐洲綠色革命的浪潮之中。這看似是一次簡單的貨物出口,背后卻體現了中歐在風電產業鏈上的深度融合。
中歐共舞:國產風電入歐充滿機遇
1887年,隨著蘇格蘭工程師詹姆斯·布萊思建造的風力發電機組面世,歐洲風電序幕正式拉開,然而高昂的發電成本令風電技術進步緩慢。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石油危機,讓歐洲意識到了能源自主的重要性,開始關注對風電技術的研發。千禧年前后,歐盟高舉環保大旗,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以及2000年的《歐洲能源供應安全戰略》均將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列為優先發展目標,《歐洲綠色協定》以及風電的平價上網進一步推動裝機部署,使得風力發電已可滿足歐洲20%的電力需求,成為全球風電占比最高的地區之一。但近年來,疫情和地緣政治問題給歐洲風電行業的發展帶來陰霾,補貼退坡影響風電投資熱度,風電整機商也因高昂的供應鏈成本業績萎靡,不得不將視野轉向全球。
中國雖在風電行業起步略晚于歐美國家,但通過“引進—消化—再創新”走出獨特發展道路。2025年全球十大風電整機制造商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自主研發的百米級碳纖維葉片技術將風能轉化效率提升至48%,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依托完備的制造業基礎和港口優勢,長三角地區逐步形成了本地化配套率超90%的風電產業集群。這一極具競爭力的供應能力迅速吸引了歐洲采購企業的目光,擴大在華采購成為歐洲企業供應鏈戰略調整的關鍵,也為中國的風電制造走向歐洲提供了新機遇。
中國信保作為我國唯一一家政策性保險機構,積極支持國產風電葉片、機艙、塔筒等關鍵零配件對歐出口,2021年及2024年承保規模分別突破5億美元及10億美元大關,并實現累計承保規模突破53億美元。在為中國制造出口保駕護航的同時,出口信用保險的融資增信功能也為中小企業打通卡脖子難題,實現保險+融資聯動賦能。
雙盾護航:提升企業資金周轉效率
江蘇某出口企業作為歐洲某風電巨頭的“中國裝配中樞”,串聯起長三角十余家精密零部件商。但伴隨訂單量兩年翻三倍,120天賬期、歐元匯率波動成為卡脖子難題。關鍵時刻,中國信保為其定制“雙盾護航”方案:既承保歐洲企業及下游項目方90%應收賬款風險,又聯動銀行實現保單融資,讓企業提前收回80%貨款,資金周轉效率提升數倍。
在中國信保的風險保障下,合作模式再升級。2023年,雙方率先試點跨境人民幣結算,單筆貿易匯兌成本直降3%。僅半年,該出口企業歐洲業務利潤率提高8個百分點,帶動本地6家配套商營收增長超20%。“歐洲市場+中國制造+信保賦能”,正讓更多風機穿越亞歐大陸,架起綠色能源的“絲綢之路”。
三贏模式:助力企業實現全球化布局
某葉片生產企業以“上海臨港總部+長三角生產基地”為戰略支點,通過中國信保賦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在開拓全球某風能巨頭業務過程中,企業面對買方提出的90-120天放賬期及自主融資要求,憑借中國信保創新設計的“風險保障+貿易融資+成本分攤”三贏模式,僅用一年時間便在該客戶項下實現銷售增量從0到1億美元的跨越式突破,成功深入歐洲清潔能源市場。
在這其中,中國信保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一方面搭建銀保企對話平臺,促成買方承擔部分融資成本的補貼方案;另一方面通過保單融資撬動銀行授信,破解企業流動資金困局。更值得關注的是,企業正加速向供應鏈鏈主企業轉型,依托中國信保為其量身定制的“海外建廠政治風險保障+保稅區主體信用賦能”組合方案,促使供應商為其放賬,增強供應鏈彈性,構建起以上海為決策中樞、江蘇為智造基地、摩洛哥為出海跳板的全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