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經濟開發區最近舉行了一場簡樸的儀式,慶祝國電聯合動力技術(宜興)有限公司2兆瓦風力發電機成功下線。
盡管公司成立剛剛一年多、盡管這臺藍色的機器代表著一項重大創新———它是江蘇首臺自主研發的2兆瓦雙饋風力發電機,但是,國電聯合動力宜興公司總經理駱文忠卻低調地表示,這只是一個“過渡產品”,“用以填補1.5兆瓦到3兆瓦之間的市場空白”。
“3兆瓦的發電機組我們也已經研制成功了。我們的目標是6兆瓦,甚至是8兆瓦、10兆瓦,站在世界風電產業的第一方陣,大力創新發展風電發電機技術,掌握風電產業的核心力量。”駱文忠說,美國國家能源局正在研究8到10兆瓦的風力發電機,在風電產業頂尖研究上,國電聯合動力將力爭做到和世界同步。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國電聯合動力宜興公司就在一個群雄并起的競爭格局里取得了跨越式的創新,這一切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發展密碼?
自主研發,展現“國電速度”
和國內一些大型風電企業走以引進國外技術為主的路線不一樣,國電聯合動力宜興公司從一開始就立志走一條自主研發、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之路。
背靠國電集團這棵央企大樹,國電聯合動力自然有一種創新的底氣。但在宜興經濟開發區這片土地上,它展現出的爆發力仍然讓人為之咋舌:從2009年12月破土動工,到2010年12月第一臺1.5兆瓦風力發電機下線,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建設,當年試產”;這次自主完成的2兆瓦雙饋風力發電機樣機的研制,更是僅用了5個月時間。
國電聯合動力宜興公司總工程師余冰說,公司的研發團隊一改業界一味追求發電效率的設計思路,在創新中特別注重產品質量、性能和成本的綜合考量,“同樣是2兆瓦的發電機,我們的質量更好,故障率更低。”
在2兆瓦風力發電機的研制過程中,宜興研發團隊在北京總部泡了整整一周,把全國幾百個風場的風機資料都調了出來,針對容易產生的問題及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在海量的數據庫里不斷比對、推演,尋求自己的完善之道。
“現在我們的發電機組,在風速達到3米/秒的時候就能運行。”駱文忠指著窗外在風中微微搖晃的樹枝說,像這樣的情況風速在10米/秒左右。3米/秒,人只不過感到微微有風。低風速下就能發電,這是國電聯合動力宜興公司針對國內風資源具體情況在設計中實現的一大創新。
這樣的發電機組,國電聯合動力宜興公司今年將生產100臺左右。
刷新理念,創新源自人才宜興公司在國電聯合動力下屬7個子公司中,是唯一一個集研發與生產于一體的“小巨人”。
“風電的核心部件,一個是控制,一個就是電機。”駱文忠說,國電聯合動力宜興公司是一個科技密集型企業,要實現技術上的創新,一定要依靠人才。目前,企業已擁有一支具備自主研發能力、把握行業技術先機的高素質研發團隊。其中高級工程師10名,碩士及以上學歷6名,其中包括來自南汽、東電、湘電、南車、蘭電、南洋電機廠等多家國內知名風電電機制造企業的專家和技術人才。
總工程師余冰就是駱文忠親自“挖”來的高級人才。余冰說,原先的崗位,讓他感到有很多陳舊的觀念束縛,自己的能力很難得到發揮,而在宜興,科研人員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讓人有一種“重新開創事業”的感覺。“真不是沖著待遇來的,”余冰笑著說。
盡管這么說,但國電聯合動力宜興公司的薪酬體系,按照駱文忠的說法,的確是向科技一線傾斜的。他們把工程上的“項目制”引入科研領域,一個人可以自由組合團隊申請項目,從前期研發的調研開始,到新產品試制形成小批量,通過評審之后公司實施獎勵。
“比如我們已經研制成功的3兆瓦機組,就是由5名技術人員組合的團隊研發的。”駱文忠說,這樣的體系,有利于打破“大鍋飯”思維,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