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青年,扎根風場、遠離家鄉,無悔地用青春照亮美麗中國的夢想;
有這樣一支團隊,上山下海、追風逐日,奮勇地開辟出華能清潔能源的發展道路;
有這樣一個企業,蓬勃向上、突破前行,堅定地掣起轉型升級主力軍的大旗;
它就是華能新能源,華能集團公司旗下最年輕的上市企業,華能集團公司發展新能源業務的最終唯一整合平臺。肩負著華能集團公司風電發展主力軍的歷史重任。
2013 年,華能新能源累計完成管理口徑發電量116.43 億千瓦時,同比增幅30% 以上;合并營業收入、合并利潤均創歷史新高;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投產103.65 萬千瓦,截至2013年底公司管理裝機容量達671.88萬千瓦,穩居國內新能源企業前列。
然而,耀眼的成績并非唾手可得,華能新能源在發展前行的道路上也并不總是一帆風順。
自2011 年起,由于“三北”地區電網外送通道的建設嚴重滯后,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急轉直下。與此同時,受國際碳市場價格影響,作為重要利潤來源的CDM 收入也隨之嚴重縮水。風電行業的盈利水平較發展初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華能新能源的股票價格受外部環境影響也下跌至了歷史最低點。
面對行業形勢的劇烈變化,2012年11 月6 日,集團公司專門召開了風電專業后評估專題會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風電產業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了加快電源結構調整、積極發展低碳清潔能源的戰略目標,并強調風電產業要從單純的規模擴張轉變為注重有效、有度、有序發展。
與國內火電企業管理歷經百余年的錘煉已趨于成熟不同,風電企業的管理規律和模式都是尚未開墾的荒原。如何在華能先進理念和成熟經驗的基礎上,探索符合風電特點的管理模式,成了擺在華能新能源面前的一道難題。
強經營——寶劍鋒從磨礪出
針對存量資產分布于東北限電區域的比例較高、早期風機設備質量欠佳等問題,華能新能源不等不靠,緊緊抓住“效益領先”的核心目標,從開源和節流兩個重點想辦法、謀策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風電產業規律的機制方法。
風電成本結構中的折舊費用、財務費用等固定成本占比達90% 以上,受到營業杠桿的影響,電量的增長能夠帶來更高比例的利潤提升,因此開源對于促進效益領先至關重要。華能新能源牢牢把握加大營銷力度和強化設備治理兩條主線,努力搶發、爭發電量。2013 年,全年發電量同比增長32.7%,公司所屬13 個區域中12 個區域對標排名保持領先。
營銷管理方面,抓好內部計劃和外部對標兩把尺子。一方面,華能新能源本部科學制定分解年度和月度電量計劃,鼓勵申領激勵電量;項目公司以此為基礎在大風季制定日計劃、小風季制定周計劃,并將考核任務落實到人。另一方面,公司本部推行月對標,項目公司推行周對標、日對標,通過對標周期的細化促進營銷工作的動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