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們不一樣,后來我們都一樣。
同事穎姐把剛剛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送到了國外,初為人母的我很不解:
這么小小年紀的女孩,
只身一人出國,
穎姐真的舍得嗎?
穎姐說,當年她大學想要學習播音主持,而父母和班主任聯手扼殺了她的興趣,甚至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
畢業后,她又被逼婚催育,接受著大眾認為'正確的'、'應該的'普世人生。
所以,當女兒還在襁褓時,她就暗自告訴自己:
要不停奮斗,
要給孩子爭取我這輩子沒有的東西,
讓她接受最人性的教育,
讓她從小知道個體是什么,自由是什么,
做一個真誠、快樂、順應自己內心的人。
'我希望她將來不管是喜歡小鮮肉還是高曉松,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因為大眾的審美;
我希望她將來不管是喜歡車厘子還是大白梨,完全是因為自己更愛吃哪個,而不是因為哪個更貴!'
因為自己曾經被規劃和改寫了人生,所以穎姐從小就格外注意女兒的教育。
開放式的教育和朋友式的溝通,讓她的女兒從小就顯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和才情。
然而,漸漸到了入學年齡,穎姐發現,一己之力很難與社會大環境相抗衡:
女兒一上學,就被要求背誦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試卷上的考題,標準答案錯一個字都不給分;
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接踵而來,應接不暇......
穎姐曾經一樣一樣為女兒披荊斬棘避開的'枷鎖',因為大環境不得不一件一件的穿回去!
直到有一年教師節,她為女兒的班主任例行準備了自制的賀卡。
女兒嫌棄的說別的同學都送老師購物卡和現金紅包時,穎姐表面波瀾不驚,心里卻蕩起漣漪。
正是這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
讓穎姐做出了艱難的抉擇。
在與女兒溝通并得到女兒的首肯后,她把朝夕相處的女兒送到了萬里之外。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家庭要把孩子送出去?
因為我們從小沒有自我。
我們希望孩子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限量版人生!
我們幾千年來的文化,都不懂得對個體價值的尊重。
我們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努力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努力迎合父母、朋友、大眾的價值觀。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
都把人生過成了'標準答案'。
這讓我想到近來很火的一個詞——'標配人生'。
多少歲之前,應該買房買車;
多少歲之前,應該結婚生子;
多少歲之前,應該當上主管,提前退休財務自由;
…………
仿佛套用了這個模具,即使不是人生贏家,也至少標準圓滿。
為了過上這樣的“標配”生活,
很多人把生活過成了競技場。
一旦規定時間完不成目標,達不到'標配',我們就會被逼婚、被催育、被挑剔、被干涉、被左右......
父母、同學、朋友都在用'標配'來綁定和衡量自己,
為了迫切成為大家眼里的'標準件',
我們把自己活成了曾經最不喜歡的樣子。
我的一個讀者小白,28歲。
她說當她看見同學和同事們都紛紛結婚曬娃,而她還孑然一身時,她感到無比的挫敗和壓力,焦慮到失眠。
每到休息日,相親是她唯一的“娛樂活動”,平日里也不錯過任何可以和單身男士交往的機會,“恨嫁”兩個字寫滿了她緊鎖的眉頭。
因為她媽媽時常教育她:
作為一個女人,
就應該在30歲之前結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