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王東暉,姜文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便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王東暉生于1970年,比姜文小七歲。《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人物風華正茂的時候,他還是個孩子。不過,他們都是大院子弟,是一個個理想主義者。后來,他們一起經歷了撥亂反正、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價格雙軌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
從王東暉身上,依然能夠看到那個年代的印記。他的每一次選擇,從出國到回國,從乙方到甲方再到如今的資方,都有使命感的影子。在部隊大院里長大,集體主義賦予其先天的優越感和使命感。很小的時候,他便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
創建阿米巴資本,便是他的一次理想主義的實驗。
2011年,王東暉和趙鴻、李治國一起創建了阿米巴資本。成立至今,投資項目超過100家,其中包括蘑菇街、快的打車、威馬汽車、聚水潭、立刻出行、二維火、曉羊教育、樂言科技、51贊、傳課、阿拉丁等明星項目。“早期,我們用很少的錢就可以去撬動一個行業、一個未來,能夠資助最牛的創業者去實現他們的夢想。這件事本身就具有一個非常大的意義。”
一、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四次選擇
初見王東暉是在一個初夏的上午,他一身休閑裝,腳踩半拖鞋,頭發灰白且亂,沒有一丁點VC西裝革履的標配。這倒符合他對自己的定位:我是一個非常獨立、不追求主流的人。
獨立、不追求主流的背后是這個人極具自信和安全感。王東暉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從來就沒有過不安全感。這和成長環境相關。他生于、長于部隊大院,部隊大院是“一個特別集體主義、特別安全、特別有相對歸屬感和紀律性的環境”。
安全感給了他做夢的翅膀,“我從小就在想怎么過一個我想要的人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追問變成了“所做的事情有無價值,對社會有什么貢獻”。青春期,他也叛逆過,不喜歡當兵,不愿意被禁錮,討厭一切泯滅個性的東西。但正是他極力回避的軍隊,為其性格注入了底色,比如說使命感,想以一己之力改變些什么。
以上便是王東暉性格的介紹,也是解開他四次轉折的性格鑰匙。
王東暉的第一次轉折,是出國留學,而且還是去學工商管理。家里人對他決定非常不理解,一是他放棄了一個能夠發財的工作(i黑馬注:后來,他的同事也果然發了財),二是當時中國的營商環境非常差,學了商科也無用武之地。
“我從骨子里不贊同那份工作賺錢的方式”,“我知道中國的商業環境差,所以才想去學習先進的東西,改變它”,時隔多年,王東暉如是回應。
畢業(1997年)后,王東暉回到北京,加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這是第二次轉折。“為什么做會計師呢?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技能和語言體系,你必須對數字很敏感,了解數字背后的故事、了解企業的數字、了解企業的運營,你才能知道一家企業或整個經濟生態發生的這些事情。”
這段工作經歷,讓做投資的王東暉受益匪淺。比如,和早期公司聊數據,他會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創業者發掘數據背后的真實問題。他認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具備強大的量化能力,能夠為公司的發展建立模型。“如此,你能夠預見到或想象到很多東西,這很重要。”
2005年,四大的工作不能給其更多的挑戰。他,決定離職,加入到一家創業公司里去做CFO。王東暉把第三次轉折形容為一次冒險。“作為乙方,你不必承擔風險,會計師行業首先回避的就是風險,是一個君子動嘴、不動手的行業。”王東暉覺得自己需要改變,而改變從承擔風險開始。
金山,是他冒險的第一站。
金山,符合他的條件:企業扎實、創始人價值觀要正、有做CFO的機會。求伯君、雷軍以及金山最早的創始人張旋龍,都對王東暉產生了烙印般的影響。“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這些東西都是烙印級別的,讓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至今,我都覺得能與他們一起共事是我的幸運”。
在王東暉看來,求伯君極具創意,是一個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人。他的腦洞大開,讓金山做出了WPS、金山游戲。和求伯君不同,雷軍是一個強驅動的人。這個驅動是一定要做特別大的事情,要對社會有特別大的貢獻。在采訪中,他用“特別不屈不撓”、“長跑高手”、“堅韌”、“勤奮”、“精明”等詞語形容雷軍。
王東暉認為,他們給自己打了個樣,用親身經歷告訴他,“需要有一個相信,要有一個信仰級別的東西,要相信這個東西。”
比如說,雷軍的相信是智能手機。王東暉覺得“這很重要”,“我們投資了很多項目,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投了很多別人不信、不屑的項目,最后它們都成功了。相信,對我很重要。這是早期投資區別其它的核心所在。”
2011年,王東暉和趙鴻、李治國在一起創辦了阿米巴資本。一年之前,他向求伯君、雷軍表達了離職、做投資的意向。雷軍,還把他叫到辦公室里,講了一些投資邏輯,“靠這幾招,我受益了很長一段時間”。
離職的原因無它,四十歲的王東暉,想自己操盤一家企業。他發現職業經理人的角色你是一個阿姨、保姆或者管家,無法真正意義上改變一家企業。作為創始管理合伙人,王東暉可以將自己的好惡投射到阿米巴資本上,為其注入時代感和使命感,“我們要做一個獨角獸工場,投出很多牛逼的公司。”
二、阿米巴資本
在采訪中,談到了一次次的轉變,王東暉覺得自己很幸運。無論是回國,還是加入金山、創辦阿米巴資本,他幾乎踩對了所有時間點。比如說,創辦阿米巴資本的2011年,正處于移動互聯網的萌芽期。
他,把原因歸結為“運氣好”。他認為好運氣建立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在好的規律里做事情,好運氣會一直持續下去,能夠在對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情。“最重要的東西,都是時代給我的。”
是的,時代也讓他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如今的搭檔——趙鴻。
據王東暉回憶,兩人相識于1998年,兩個年輕人興趣相投,“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了好朋友”。2000年,趙鴻離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去了阿里巴巴。不過,兩人一直保持著聯系,“隔斷時間,就會聚一下,喝酒吃飯,侃大山”。
2010年下半年,一次聚會中,兩人都談到了離開。王東暉,用商量的口吻向趙鴻提議:要不,咱倆人一起干個事吧?
這個“事”,是天使投資。后來,李治國加入了他們。對于做早期投資,王東暉顯得很有底氣。“我們是從互聯網里出來的。我們有一些核心的人脈圈子。我們要比其他人更接近創業者。更重要的是,經歷讓我們能夠假設行業的趨勢。我們會相信它,這個是我們的能力。”
2011年3月以后,三人陸陸續續投資了7個項目。“我們第一個會是在上海浦東的酒店會議室開的,決定把錢放在一起投資”。5月,王東暉、趙鴻、李治國及幾位超一線的互聯網企業家一起湊了筆錢,建立了第一只基金。他們把之前的7個項目轉到了基金里面。
王東暉和趙鴻的合作,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兩人天天通電話,一個月見一次面。因為熟悉,工作效率特別高。“很多事情上,我們能夠很快知道對方是怎么想的”。“當然,也有分歧,也會爭吵,我們積極溝通,努力說服對方,從來沒有怕對方有什么特別不好的感受。爭吵是一件好事情。”
他們相信,合伙人制是一個好機制。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邊界。而兩個人,可以互補對方的短板。“首先,我們要認識到自己能力的缺失。其次,在協商過程中,要充分包容,合力找到一個最好的決策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