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但更是一種生活,一種生命的活法、生命的哲學。當千千萬萬的人走進這種生命的活法的時候,管理學便應運而生了;當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進而又從理性認知回歸到生活的實踐中的時候,管理藝術便應運而生了。這就為什么說存在決定意識,現實決定認識的原因了。要想做好管理,首先要學習管理好自己,要想帶領別人突破困境,那么就要先突破自己人生中的種種困境。正人先正己嗎?
從這個角度思考下去,便不難理解,為什么我要追問“魚為什么永遠是魚?”,而不是龍,不是人,更不仙?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我想知道如何去突破管理中的種種困境?而要想突破這些困境,那么就首先要突破自我的困境,尤其是自我思維中的種種困境,沒有這些突破,談突破管理中的困境,只是一句空話。沒有人愿聽空洞無語的大道理,象懶婆娘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的一點也不好玩。我也是如此,所以我更喜歡講故事,聽懂了故事,道理自然而然的就深入人心了。
魚為什么永遠是魚?聽聽,看看,再想一想,似乎誰都明白,但又不是完全知了,也許還有一葉障目,所以難見泰山吧。別急,山不算高,爬上去,摘了那片葉子,不就行了嗎?不枯躁,因為爬山的過程中,還有故事可以聽:
偶爾重翻學生時代的札記,發現那時自己的字難看的要命。而我清晰的記得,當時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們無不關心的告訴我應該好好的練練字,因為像我這樣一個“好”學生,這種字是拿不出手的。可當時在我的心里是根本不服氣的,因為我看不出自己的字不好在那里,甚至在我看來我寫的字與“大家”的手筆也差不了多少。而此時再看自己過去的字,才知道“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然而,令我費解的是,在當時為何自己竟是那樣的感覺,那樣的自以為是、自我欣賞;那種反應現在看來我自己都無法理解。那時自己多少次暗自苦惱:不是自己差,而是人們不會欣賞。如今方知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