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風電場建設過程中一些關鍵環節和問題的思考,從風電設計和建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希望能為處于調整期的我國風電建設提供一些參考。
0 引言
經過連續5 年的高速增長,我國風電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11 年底,全國總裝機容量突破62000MW,已成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1]與此同時,風電發展繁榮背后的一些如“并網難”[2]、“管理經驗不足”等問題也日益顯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國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對風電場建設實踐經驗的梳理,對風電場建設過程中一些關鍵環節和問題進行了總結,從風電設計和建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以供參考。
1 風電場規劃選址應注重系統性
對于風電場規劃選址,建設單位存在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規劃選址確定后的機位不能輕易調整,因為如果調整了,對發電量有較大影響;另一種觀點認為在現場施工遇到阻力無法進行(如遇到征地問題)時,規劃選址確定的機位可以調整,調整后的機位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這兩種觀點其實反映了前期規劃選址與后期建設施工之間的矛盾。
風電場規劃選址是一項系統性非常強的工作,涉及的影響因素較多。一般先期進行的規劃選址,并不考慮后期征地和施工因素等情況,而是以發電效益最大化為目標而進行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再完美的規劃如果不能實現,那就是不科學的。對于風電建設中比較常見的征地問題、地質條件不良問題、或是山地風場中常遇的單臺或少數幾臺風電機組道路投資巨大的問題,如果還是堅持機位不能調整,那就很可能出現工程無法進行或是單臺或少數幾臺風電機組土建投資過大、風電場整體效益降低的結果。反之,由于各種原因,機位確實需要調整時,如果僅僅按照怎么有利于施工就怎么調整,也是不合理的。因為規劃選址的影響因素很多,風電機組位置的選擇關系到風能利用率,如果不注重選址的系統性,極易出現一臺風電機組影響整片區域的情況,進而影響整個項目的效益。
合理的風電場規劃選址應是在考慮近期和遠期規劃目標的基礎上,系統分析風能資源、發電量、環評要求、征占地、工程地質、交通運輸及施工安裝條件等各方面因素,找到效益和成本的最優平衡點,達到整體效益最優。當施工過程中確實需要調整機位時,應持謹慎調整的態度,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多個機位調整方案,重新進行選址分析,綜合評估發電效益和建設成本,從中找到一個既能保證項目順利完成,又能達到最大綜合效益的方案。
2 風電場道路設計應盡可能優化
隨著三北平原地區風電建設逐漸進入尾聲,陸上風電開發區域逐漸集中到山區。對于山地風場而言,風電場道路的修建難度和投資比重較大,應盡可能的對路線和斷面設計進行優化。
風場道路主要用于滿足施工期材料和設備的運輸以及運行期運維車輛的交通需求。鑒于風場施工期歷時較短、運行期交通流量不大的特點,一般風場道路的路面等級、寬度、轉彎半徑等僅需滿足大件設備運輸及吊裝車輛通行的基本要求即可。
場內道路設計優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