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10-12-20 來源:上海申邁海事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數:2132
5.3 裝卸貨作業的便利
由于大件貨物的特殊性,我們在配載時就應該考慮到所配的位置貨物能否到位,如重甲板船,吊桿在一側,在它的下面有部分空間是放不進的;還有,要注意吊桿的起重量,工作幅度,回轉角度等。吊桿的起吊負荷跟他的起吊(outreach) 距離密切相關,切記,不能超過吊桿的SWL。還可以通過改變鋼絲的股數來改變起重量負荷的大小等,否則,臨時的變化會耽誤太多時間,給合作方造成不專業的印象。
5.4 保證海上航行安全
配載時要充分考慮船舶的了望安全,雷達的掃描盲區的增大等。在航行中,提前避讓,避免大舵角轉向。
6. 裝貨
6.1 設計裝貨方案
在開裝前,有關各方應該在一起開會,設計好裝貨方案。計算橫傾角度以及對穩性的影響,保證船舶安全。
單吊起還是雙吊起?如果單吊,鋼索與起吊梁(spread beam) 的角度計算;吊好放在船舶的哪個位置,應該用白漆涂好;如果是放在船邊,應該計算橫傾角度,以及起吊時對船舶穩性的影響,并及時綁扎;在下次吊裝帶來的大角度橫傾,避免貨物移動,產生悲劇。
2009 年5 月,在楊浦大橋下寧國路的浮筒卸韓國進口的主機,600 噸的貨物有浮吊吊起,并放在浮駁上,由于卸下的第一件貨物沒有及時固定,在第二件主機接觸浮駁時,橫傾引起貨物移動,浮駁翻沉,第一件主機落入江中,直接經濟損失兩千多萬元。
6.2 準備吊裝器械,木桶理論
由于大件貨物的特性,很多吊裝器械都要提前準備;起吊梁、大卸扣、鋼絲或起吊帶等,注意每個構件的SWL,并采用所有串聯環節中最小的SWL 為上限,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木桶理論。
6.3 跟各方協商裝貨順序圖。
為了加快裝貨速度,保證裝貨現場井然有序,裝貨順序表(loading sequence)的制定特別重要,在貨物上貼好標簽,第一件,第二件…在船上也要用白漆做好相應的指定點。
7. 綁扎
綁扎是保證大件貨物安全運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們通過用鋼絲或鐵鏈, 對貨件的系固,或者通過焊接等工藝,克服風壓力、浪濺力以及貨物自身的重力影響,把貨物牢牢固定在船舶相應位置。
8. 操作指南
如何來計算設計綁扎方案,主要的依據有如下幾點:
·船舶的系固手冊。筆者認為,船舶的系固手冊有點走過場,很多大副一次都沒有看過,更談不上使用,只能起到指導作用。
·IMO ALLEX XIII。國際海事組織附錄13 規定了甲板貨物的系固原則及計算方法。國內現在考大副有個綁扎計算評估就是由此得來。
·Lashcon 計算軟件。其根本同上, 該軟件由DNV(挪威船級社)推出,就是把上述計算軟件化,非常適合現場使用。但是,要真正掌握該計算,需花一定的心思, 因為,其計算有很多限制。
·Thomas Stowage。這是一本在業界很普遍的指導書,由Thomas C.I.T 船長畢生寫成,經過幾次改版,它也能起不小作用。
·Lashing and Securing on deck cargo。由 John R.Knott 船長寫成,非常好,非常實用。
8.1 綁扎方案的設計
在裝貨前,就應該設計好綁扎方案,統計船舶上面的綁扎材料,不夠的靠泊時要配齊,本人經歷一次在德國的SAL 上裝船,就是德國的SAL,就因為差6根鐵鏈,而在碼頭多呆一天。
8.2 綁扎計算
綁扎計算很重要,歐洲公司比較嚴謹,任何配載綁扎方案,都會有計算,他們一定要滿足LASHCON 的計算。
LASHCON 的好處,就是比較直觀并且量化,比如:
從該表可以看出來,對船舶所載貨物最主要的風險來自橫向、縱向的側滑力,以及貨物傾側;如果數據不達標,那就必須補強。
反觀我國部分大副或船長,只是憑經驗,很難說服客戶,并且,綁扎件用得過多, 會造成金錢和時間的浪費。
8.3 材料的準備
根據綁扎方案,材料要馬上準備,所有的材料要有證書,有合格標志, 船方應該妥善保管。
本人的經驗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工作一定要做細。比如,使用的靠山、鐵板,厚度、寬度都要符合要求,因為,會影響到綁扎力的大小。
·鋼絲或者鐵鏈要經常檢測。盡量不要混用。一次最好不要全部用新鏈條,因為,剛上的鏈條,沒有經過船上實際檢測,由于鋼材品質,同一批爐號的鋼材,如果工藝有缺陷,有時會大批量地出現問題,在船上會非常被動。所以,如果新舊鏈條或鋼絲同用,最好混用在一個綁扎件上。
·一定要比計劃多留出5% ~ 10% 的綁扎材料,留在船上作為備件,以為海上應急之需。
8.4 施工隊伍的安排
【延伸閱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tech/show.php?itemid=8074&page=2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