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中,風能開發成本最低,具備大規模發展條件,加速風電建設在現階段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上海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是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并列為示范項目的大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三航涉足海上風電建設的一個契機,有機遇也有挑戰。寧波分公司作為新領域開拓的先行者,在沒有經驗可循的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信心有之,成績有之,困難有之,無奈亦有之。但我們始終堅信,三航人能夠在海上風電施工領域打勝漂亮的一仗。
12月6日下午,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工程第十臺風電機整機通過“三航風范”號雙鉤聯動,完成起吊、平移、對位等一系列動作,15時40分,借助軟著陸系統和精對位裝置,實現風電機塔筒底座與基礎承臺過渡段塔筒準確無誤地對接,安裝完成。
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工程是我國第一個海上大型風電示范項目,海上大型風電機安裝在國內沒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可以借鑒。在設計安裝方案時,要考慮到海上作業受風向、風速、潮差、暗涌、過往船只的影響,為減少海上作業,安裝方案設計為風電機陸上整體組裝、海上整體運輸、海上整體吊裝。
2009年3月20日,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首臺風電機整體吊裝成功。
2009年9月4日,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首批3臺風電機并網發電。
2009年10月20日,首次使用“三航風范”號起重船自行完成第四臺風電機的海上整體吊裝。
至今,10臺風電機的成功安裝,工藝流程日漸成熟。11月19日,出席中國工程院第91場工程科技論壇“我國海上風電場建設重大工程問題研究”會議的院士、專家、學者80余人來到沈家灣風電機安裝基地進行調研考察,對安裝工藝作了充分肯定。
陸上整體組裝:大風間隙“搶”時間
11月28日,沈家灣風電機陸上整體組裝基地,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工程第十臺風電機陸上整體組裝完成,被兩個豎向井字架和一個橫向平衡梁穩穩地固定在601號工程駁主甲板一側,另一側,其余2個井字架正靜靜地等待著第十一臺風電機的整體“入駐”。
可直到12月1日,第十一臺風電機葉輪與輪轂總成仍置放在工裝臺車上,就等著風小的時候用履帶吊起吊組裝。一個完整的風電機分別需要3片葉輪、一個連接葉輪的輪轂、一個機艙和上、中、下3節塔筒。由于風電機葉輪是玻璃鋼材質,絕對不允許發生碰撞,而且必須在5級風以下才能吊裝。而沈家灣恰恰地處風區,又正值冬季寒潮頻繁,承擔整機組裝的工程駁始終處于晃動中,風電機陸上整體組裝環節成為工程的瓶頸。
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周密測算,通過多次軟件模擬吊裝、現場試吊,最終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機艙葉輪與塔筒組裝的吊裝方案,使人、機、物達到最佳配合,保障了風電機陸上整體組裝施工質量與施工安全。
受風的影響,風電機安裝的有效工作日并不多,一天中的有效作業時間也很有限,風電機整體組裝占用空間大,夜間照明范圍有限,黑夜里高空作業難以實施,因而工期十分緊張。從早上6點到晚上7點左右,滿打滿算一天也只有12到13小時的工作時間,如果再受到風的影響,就只有等待的份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時間,成為項目部千方百計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及時總結經驗、改進施工工序,如在固定下部塔筒的同時,做好上部吊架的拼裝和中塔筒起吊準備工作。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工效,節省了近一半時間。夜間雖不能進行高空作業,項目部就進行塔筒安裝、構件移動等低空作業和組裝準備工作。
海上整體運輸:
專用工程駁 “請纓”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