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步良好。新能源汽車電機、電子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成效明顯,鋰電池、感應電機、永磁電機、控制器及車用空調等產品實現產業化。中通客車等一批企業列入國家新能源汽車生產目錄,推廣應用與示范扎實開展。
7.高端裝備制造業實力迅速增強。在重型汽車及發動機、船舶及新型交通設備、清潔生產設備、現代農業設備、工程機械設備、環保及檢測設備、大型專用機械設備等領域優勢明顯,擁有一批創新能力較強的龍頭骨干企業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拳頭產品,總體規模居全國前列。
8.節能環保產業蓬勃發展。加大了節能節水、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等關鍵技術、裝備、產品的研發力度,初步建立了集研發、生產、應用于一體的節能環保產業體系。節能環保企業已達26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年實現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集中支持了三個“節能100項工程”,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能耗水平明顯下降;組織實施了“循環經濟123”工程,循環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體系,創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2010年我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六位。
1.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步伐加快。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和過程研究所暨二期工程、中科院量子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相繼落戶我省;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所、中科院軟件所相繼在青島、煙臺設立研發基地;新建或籌建山東信息通信研究院、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一批省級科研機構。
2.研發平臺數量迅速增加。擁有1個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發技術大平臺、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心)、3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9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新建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和國家超算濟南中心;新增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省級創新平臺。
3.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大幅增長,一直穩居全國前6名;5年內累計獲得國家級成果獎勵150余項,總量居全國前列。濟南、青島、煙臺進入我國首批17個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行列。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35家,總數列全國第一位。培育了53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范聯盟,其中3家被批準為國家試點聯盟。
(三)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圍繞重點領域,瞄準技術開發、產業化等關鍵環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1.財政支持方面。科技投入穩步增加,研究試驗與發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R&D/GDP)持續提高。相繼實施了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新能源產業發展計劃等,藍黃兩區建設專項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技創新重點傾斜。
2.創投支持方面。黃河三角洲產業投資基金和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均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投資方向。設立重點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投基金,已經獲批的4只中央和省財政參股的創業投資基金將專門扶持海洋開發、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
3.稅收優惠方面。認真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所在企業科研用品進口關稅減免以及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降低了高新技術企業和大中型骨干企業的財務負擔。
4.信貸支持方面。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明確要求全省信貸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傾斜,國家開發銀行山東省分行與省直有關部門建立了生物產業融資會商工作機制,拿出專項信貸資金扶持生物產業發展。
二、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新突破,是我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將極大促進新技術突破和新興市場開拓,為我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引進關鍵技術和高端人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提供重大機遇。同時,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新一輪競爭也將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我國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面臨發達國家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