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第十一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期間,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編輯的《2016-2017中國新能源產業年度報告》權威發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主任李燦共同為《2016-2017中國新能源產業年度報告》揭幕。
年報數據
“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 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7742 萬千瓦,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全年新增太陽能集熱系統總量3952 萬平方米,市場總保有量達到4.6 億平方米;全年新增風電裝機1930 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49 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9%;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1214 萬千瓦;太陽能光熱發電的總裝機容量達到2.8 萬千瓦;地熱能發電累計裝機2.6 萬千瓦。”
年報觀點
“當前,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其新增裝機規模已超過傳統化石能源,標志著新舊能源交替的“拐點”正式來臨。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彎道超車的重要階段,破解新常態下傳統能源產能過剩、可再生能源發展瓶頸制約、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必須依賴新能源的創新發展,大力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年報內容摘要
光伏產業
產業基本情況:2016年,中國光伏行業延續了2015年以來的回暖態勢,產業總產值達到33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整體運行狀況良好。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的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位居全球首位。
存在的問題:對光伏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尚有待加強,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性參差不齊,產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高端產能尚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要求,關鍵的高端設備及工藝技術與國外領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行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制造業難以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制約了企業的研發投入、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等等。此外,光伏電站補貼拖欠、非技術因素(包括光伏用地、并網等)成本不斷提升、部分地區光伏限電嚴重等老問題依然存在。
建議:為進一步規范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轉型,以下幾方面情況值得關注:1、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利用光伏產業外向型發展優勢,推動光伏企業加快國際產能應用的合作進程,積極開拓南美、印度、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提升我國光伏行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2、推動光伏應用的多樣化發展,發揮綠色能源在園區、工廠等地的利用。探索在污水處理廠、大小場館、高速公路及居民社區等產所的各式應用,推動應用光伏系統在新能源充電設施的試點建設。3、深入落實《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加強部門配合,推動行業規范與電站建設、補貼發放等政策聯動,同時通過市場機制促進企業重組。
太陽能熱利用產業
產業基本情況:2016年新增太陽能集熱系統總量395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1%。市場總保有量繼續保持增長,達到4.6億平方米。
存在的問題: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包括熱水、熱能、熱電三個層面,是一個應用極廣的產業、但由于太陽能熱水器市場化程度較高以及在采暖、工農業領域應用起步較晚,不管是行業內部還是在政府機構,市場認知度方面都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有片面認識,把太陽能熱水器等同于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由于認知上的偏差,造成產業定位的不準確,導致政府在采暖、制冷、工農業應用等領域沒有國家層面開展示范項目的政策,應用技術創新和示范主要靠企業自我發展,產業進展緩慢。
建議:1、轉變觀念,加強引導。2、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3、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保障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4、進一步提高監管科學性。5、建立和完善太陽能供熱管理體系。6、支持基于物聯網技術平臺的第三方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