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大海,銀色的沙灘,不遠處一排排比肩而立的白色風機迎風起舞……這幅時常會出現在韓劇中的唯美圖景,讓人不由得對駐守在風場的維護人員的工作有了一絲浪漫的遐想。日前,科技日報記者來到華銳風電公司江蘇鹽城基地,走進該公司現場維護人員的生活,感受他們工作的平實與艱辛。
上午參觀完車間,中午記者一行乘車趕往華銳風電設在東臺弶港鎮的售后服務站。下高速后,顛簸的鄉間小路把記者們從睡夢中喚醒。駛過幾條蜿蜒的小路,汽車停在了一個稍顯陳舊的小院落里。這里原本是鎮上的文化站,現在是侯曉峰和同事們的“大本營”,兼具宿舍、食堂、辦公室的功能。
今年30歲的侯曉峰是華銳風電駐國華東臺風電場的現場總代表,帶領班長和十幾個員工負責該風場93臺1.5兆瓦風機的售后維護工作,保證風機的穩定運行。外表黑瘦,眼神堅毅,超出實際年齡的內斂與沉穩,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經過侯“總代”的允許,記者們走進一間員工宿舍。不到20平米的空間里,擺放著4張單人床和小書桌,桌上放著筆記本電腦、書籍等物,幾個簡易衣柜倚墻而立。大家一致感嘆,這里真像大學宿舍。
離開這處僻靜的院落,記者們來到了侯曉峰和同事們負責售后維護的風場。如果說生活的“大本營”只是遠離繁華,那他們工作的地點則是荒無人煙。視野所及的范圍,除了一臺臺迎風矗立的風機,一旁的高壓輸變電線,一條半天都見不到車的公路,就是公路兩旁一望無垠的長滿雜草的鹽堿地。
“在現場做維護,吃飯不方便是個問題。”侯曉峰說道。整理采訪錄音時,發現呼呼的風聲常常蓋過人聲。
進入風機塔筒底部,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四方體的塔基控制箱,維護人員會通過它了解風機運轉情況,有時需要爬到塔筒頂端進行維護。攀爬的塔架在靠近塔筒內壁的一側,從下往上看,就像一個看不到頂端的長梯。
1.5兆瓦風機的塔架高約65米,相當于20多層樓房的高度。“風機每半年需要做一次維護,每個月會有巡檢,平均算來,我們每天都要爬1到2趟。”侯曉峰告訴記者。
盡管要忍受盛夏40攝氏度的高溫和南方冬天的濕冷,但侯曉峰覺得,比起在內蒙古風場的售后維護人員,他們的工作條件還算比較好的。在內蒙古輝騰錫勒風場工作的那段日子,令他至今記憶猶新。“那邊冬天零下30多攝氏度,雪很大,路不好走,有時甚至都找不著路。”
在侯曉峰看來,工作的艱辛可以克服,最難受的是離家太遠,和家人聚少離多。他父母在寧夏固原,妻子在山東威海,家人團聚一次非常不易。來華銳5年多,他在現場過了3個春節。“家里人有時也會抱怨,說這工作就跟當兵差不多。”
“對現場維護人員來說,風場在哪兒,項目在哪兒,他們就在哪兒。”華銳風電戰略部肖強說,“他們是一群追風的人。”
在華銳風電供貨的華能威海風電場工作期間,侯曉峰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還在風機下拍了張婚紗照。短暫的婚假剛結束,他就被派到了江蘇東臺,至今和妻子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我也想調回威海,畢竟家在那兒,但領導說這里風機多,我是老員工,我在這他放心。不單我,公司里做售后的很多都是這樣的情況”。
在這座遠離繁華的小鎮上,侯曉峰和同事們的業余生活多少有些單調,主要是上上網、看看書,偶爾會打打羽毛球。眼看著手底下這群二十五六歲的大男孩大多都是單身,作為大哥的他,心里也有些著急。“他們找對象相當不容易,陳凱的對象還是在網上認識的。”他指了指旁邊一個戴眼鏡的男孩說道。
“這個就不用說了吧,太八卦了”,被“爆料”的陳凱有些不好意思。他的女友在云南,休假時,他就坐42小時的火車去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