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工所提供關鍵技術研制的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已成功投運,發電功率達到70萬千瓦。“在超載10%的情況下,我們所研發的機組的運行溫度穩定在58~60度,而常規機組的溫度已經高達90~100度。”
“在中科院原院長路甬祥前些年的倡議和支持下,蒸發冷卻技術在超級計算機上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大型計算機的冷卻一直是個大問題,我們和中科院過程所的超級計算中心及曙光公司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蒸發冷卻技術將有望發展為重熱負載的全新冷卻方式。”
肖立業談了電工所這幾年強調原始創新練“內功”的舉措:“在改革評價體系當中對高引用論文予以必要的獎勵,對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予以很高的考核權重,以鼓勵大家進行原創性的研究探索;設立了研究所‘創新人才計劃’,對具有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不僅給予科研經費支持,而且給予額外的待遇;鼓勵研究生開展探索性強的科研工作,并專門設立‘研究生學術論壇’。”
發揮科研“國家隊”能“打硬仗”的作用,電工所在管理制度上進行了設計:“我們將在研究部的運行管理制度上進行設計,既充分發揮研究部宏觀管理和集中攻關的作用,也發揮以青年骨干為主的研究組的攻堅作用,做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肖立業介紹,電工所“創新2020”定位于電能領域的戰略高技術研究,將圍繞未來發電、輸配電和用電等做文章。第一個突破是要建成10兆瓦級的太陽能熱發電站單元模塊,從而為建設大規模太陽熱發電站提供關鍵技術;第二個突破是要研制成100萬~120萬千瓦的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為西南地區水電開發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第三個突破是攻克高壓大功率電力電子變流器的技術瓶頸,為未來電網建設和高效用電提供技術支撐。
五個“重點培育”,一是要關注電網運行模式的重大變革,為未來電網向直流發展提供關鍵技術與設備;二是要致力超導與新材料的電工學應用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生物電磁技術;四是加強電工學與信息技術交叉,研發智能電氣設備;五是研究極端電磁條件及其應用。
“這五個‘重點培育’就像眾星捧月,都圍繞著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發展。”肖立業將“出一原創,勝造七級浮屠”設為自己電子郵件收發的座右銘,訪談間均立足于此核心觀點展開。